第A03版:关注

社火表演,千年传承同祈福

记者 张铮

石春艳带领队伍表演“仙鹤送印”。 资料图片

扫描许昌时刻视频号或抖音二维码,可观看相关精彩视频。

扫描许昌时刻视频号或抖音二维码,可观看相关精彩视频。

“正月新春社火欢,家家户户喜洋洋。红男绿女彩衫飞,花舫仙姑唤情郞……”这首《观社火》把我们带入了热闹的新年氛围。这不,2月12日,正月初一,建安区艾庄回族乡鲁湾村里锣鼓喧天,村民自发表演铜器舞,迎接新年。其实,许昌社火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各具特色、传承有序的社火项目。那么,许昌都有哪些代表性的社火项目呢?

铜器舞:由古老的祈雨仪式演变而来

“我们的铜器舞队有50多人,大家闲暇的时候就会进行排练。”省级非遗项目艾庄铜器舞传承人王福成说,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春节期间他们没有组织演出活动,只是小范围地在村里和村民们自娱自乐,营造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委会委员王文亭介绍,艾庄铜器舞是由古老的祈雨仪式演变而来。

每逢久旱无雨,艾庄回族乡鲁湾村民众便齐聚当地天宝宫祖师殿(为元代著名道教派别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祖庭),或阎爷庙、古佛庙举行仪式并打击铜器,配以舞蹈,祈求上天降雨。这是铜器舞的雏形,该说法在当地得到大多数人认同。

“当时,鲁湾村村民鲁元经常组织祈雨活动。他不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铜器,而且规范了舞蹈动作,并逐渐把祈雨活动的仪式固定下来,传授给村民鲁铁运和鲁建业。二人均读过私塾,经过不断总结,将其完善为《铜器帽》《护心镜》《黑虎下山》等曲牌。”王福成说,随着时代发展,艾庄铜器舞逐渐演变成了当地庙会和节日期间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从“娱神”转向“娱人”,深受群众喜爱,影响力逐步扩大。

“听村里的老人讲,艾庄铜器舞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王福成说,很早以前,他们村处于三县交界处,盗匪频出,当地民众为自保,多购置铜制器皿,天黑后集体敲击,以壮声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民间舞蹈。

“艾庄铜器舞表演场面宏大,最多时有上百人参加。”王福成说,表演时面鼓置前,持铙、钹、挑子锣者呈扇面状合围面鼓。主要舞蹈动作有展臂、跨步、垫步、跑跳步、八字步、弓登步、十字步、剪子步、旋转等。舞蹈动作主要是为了突出活泼、欢快的气氛。

仙鹤送印:由《西游记》和《唐王送印》的民间故事编排

说起社火表演项目仙鹤送印,我们先来听一段美丽的传说。襄城县山头店镇石湾村紧靠北汝河。河道在此转向,北汝河常年冲淤,形成了大片沙滩湿地。历史上,候鸟迁徙之季,湿地曾出现仙鹤群栖、万鸟齐鸣的壮观景象。为了把这种吉祥的征兆流传后世,当地村民与本村一位私塾先生一起商讨、设计,在原有民间高跷社的基础上,根据《西游记》和《唐王送印》的民间故事,编排出社火项目仙鹤送印。

2月13日,仙鹤送印非遗项目传承人石春艳说,因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引出送印、鹤蚌之争来描述取经的艰辛,经世代传承形成了现在的民间舞蹈——仙鹤送印,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石春艳介绍,“仙鹤”全身长约6米,头部距地高约3米,全身饰以白色鸡毛,背部的御印呈正方形,用黄绫装饰;“南极仙翁”戴面具,身着黄色道袍,腰系丝绦;“仙童”身着浅蓝色紧身服,背着乾坤圈,手执红色木棒或绣球;“蛤蚌精”背着竹篾扎的“大贝壳”,外用蓝绿相间的条状纹装饰。

“‘仙鹤送印’舞蹈内容表现的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到某国边界关卡,因牒文上少了确认身份的印玺,难以过关。唐僧向西天祈祷,如来佛祖知道后,派寿星、鹤童、仙鹤到东土大唐取印、送印。在送印的过程中,仙鹤与蛤蚌精嬉戏、相争相斗的一段情节。”石春艳说,该舞蹈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庆典上进行表演,以祈求吉祥幸福,表达了欢快娱悦之情。

“仙鹤送印”由“仙鹤”“南极仙翁”“仙童”“蛤蚌精”四个角色组成,完全是哑剧表演。舞蹈动作多以走、转、跳、卧、翻等技巧为主,体现出艰辛、虔诚的特征。舞蹈风格既沉稳、庄重、豪迈、虔诚,又洒脱、活泼、风趣、幽默。

独杆轿舞:始于清乾隆年间,别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据传,泉店独杆轿舞起源于一位性格古怪、言行放荡、做事与众不同的县官。一次,他去某地上任,让人寻一根长竹竿,一头绑上座椅供自己乘坐,中间捆绑上横杆,由四名轿夫抬着。竹竿的一头由衙役用力下压,把另一头的县官老爷高高压起。县官老爷着官衣、戴官帽;其妻横坐竹竿,由轿夫用肩扛抬,两人通过表演各种滑稽动作,引得人们阵阵发笑。

后来,这种表演形式被演绎成两种不同形式的独杆轿舞。一种舞蹈形式传到泉店村后,被勤劳智慧的泉店人加以改造。他们制作了无底花轿,去掉了独杆轿前的轿杆,仅保留轿后的半根轿杆,坐轿的夫人也变成了出嫁的姑娘,并且由男子扮演,形成了今天泉店村别具一格的独杆轿舞。

王文亭说,独杆轿舞传人张留成曾经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泉店村有两个社火表演团体,分别称为东道台和西道台。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各商铺纷纷歇业,两个道台在当时商会的组织下开始招人、排练节目,以期在灯节前的表演争霸赛中夺得好名次。

自正月十三开始,两班人马上街表演,队伍绵延200多米,参与的群众有100多人,围观者更是人山人海。正月十六,表演场面达到高潮。独杆轿舞最引人注目,围观的群众也最多。其表演的好坏、观众的多寡成为两家道台胜败的重要依据。

因此,独杆轿舞的表演成了两个道台竞争的大戏,也成了人民群众欢度佳节的好戏。这种舞蹈后来成为社火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营造强烈的喜剧氛围,一般在春节前后上演,元宵节前达到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两个道台改称为“社”,分别称为“东社”“西社”,但性质不变。为烘托气氛,其曾多次在元宵节期间到许昌县城表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1984年2月,由刘柳编舞、王文亭作曲,根据独杆轿舞改编创作的民间舞蹈《独杆花轿送亲人》,作为许昌地区代表团参赛节目,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荣获民间舞蹈一等奖。

传统社火表演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更是乡愁文化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载体。在许昌,还有很多优秀的社火表演项目,诸如顺店打铁花、花石徐庄社火等。当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从我们身旁经过时,其也将一代代许昌人的故土情怀重新连接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