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关注

叫响全国,社火道具美名传

记者 张铮

霍发欣捐赠的常香玉进京表演时所带的真发头饰、演出服的复制品。 记者 张铮 摄

扫描许昌时刻视频号或抖音二维码,可观看相关精彩视频。

扫描许昌时刻视频号或抖音二维码,可观看相关精彩视频。

说起社火表演,我们不得不提舞龙、舞狮、旱船、宫灯、花灯等社火道具。在许昌的中国社火文化艺术馆,展有社火道具三十大类200多个品种。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社火道具主要来自我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2月16日,记者来到该文化艺术馆,了解社火道具背后的故事。

民俗:社火馆里寻找鲜活“社火”

当日,记者走进位于曹魏古城的中国社火文化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国社火分布图,展厅内有序地摆放着高跷、旱船、戏曲服饰、脸谱等各类社火道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民间常称其为高拐子,是一种民间舞蹈,因表演时要脚踩木跷而得名。”该馆讲解员沈亚和说,高跷的选料很讲究,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材。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腐木不可用。高跷的绑腿绳一般用布制成,这种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

“这边展厅展示的是旱船,是模拟水中行船的一种民间舞蹈。‘船姑娘’迈着碎步行船,犹如船在水中行驶。一名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沈亚和说,社火在发展过程中与戏曲相互借鉴,它们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该展厅还设立了与戏曲服饰、戏曲用品相关的展示区域。

“点翠头面是传统戏曲旦角演员所戴头饰,主要由翠鸟羽毛、水钻和纯银制作而成。为了保护翠鸟,现在的头面大多用绸子替代翠鸟羽毛,称为点绸。”沈亚和说,除了点翠头面外还有盔头。盔头为梨园行话,指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着重于装饰性。根据舞台角色的实际穿戴划分,可分为盔、帽、冠、巾四类。

……

在沈亚和的讲解中,记者了解到社火道具种类繁多。其中,该展厅展示的盔头和头面都是由我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村民手工制作而成。该村是全国社火产业中心,是著名的“亿元村”。

社火艺术源于生活,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者欢乐生活的象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多样性需求的不断提高,社火艺术在民族文化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奇:许昌农民给常香玉制作演出头套

“这个头饰虽然是仿制品,但大有来历,其是霍庄村村民霍土旺为常香玉进京表演定制的。”说起霍庄村,沈亚和指着戏曲头面区域的一件真发头饰说,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期间,在河南省军区大礼堂观看了由常香玉主演的《穆桂英挂帅》,并亲切接见了包括常香玉在内的演职人员。

常香玉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艺术家,其所表演的戏曲大多体现保家卫国、抵抗外辱的民族情怀。当时,毛泽东主席就给周总理写信,建议周总理安排常香玉团队进京,为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的人大代表演出《破洪州》。

2月17日,记者联系了霍土旺的儿子霍发欣,他向记者讲述了其引以为傲的那段传奇。

“我的父亲是个手艺人,他制作的社火道具销往了全国各地的剧团。”霍发欣说,他的父亲手很巧,只要是制作社火道具,看一会儿就能模仿,而且做出来的道具特别好。20世纪50年代,他的父亲靠着该手艺走南闯北,养活了一家人。

1959年9月,霍土旺到东北销售社火道具。途经北京时,他听说常香玉在京演出,于是短暂停留。在他人的举荐下,霍土旺见到了常香玉。但见面后,常香玉的一个要求难住了霍土旺。常香玉希望霍土旺帮其制作一件真发头饰,说是要在北京演出时用。

真发难寻,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霍土旺在外出转悠时,看到了一位长辫子姑娘,于是上前与其商量要购买她的真发。“我的父亲把这个姑娘领去见了常香玉,一番交谈后,其同意把头发剪了,为常香玉制作头饰。”霍发欣说,有了真发,他的父亲加班加点,在北京临时居住处用了五天时间,赶制出了一件真发头饰。

“这件真发头饰在当时可是花了大价钱。常香玉给卖真发的姑娘了一张缝纫机票及一些钱,给我父亲了100元制作费。”霍发欣说,常香玉看到这个真发头饰后非常满意,不仅在京演出时用了,而且在《白蛇传》《大祭庄》等其他剧目的演出中也使用了。

霍发欣说,中国社火文化艺术馆展示的真发头饰、衣服并不是常香玉用的,是他复制捐赠的。另外,该馆展出的盔头是根据常香玉所演《穆桂英挂帅》复制,背景照片为花木兰剧照,常香玉演《花木兰》的剧照现在很难找到,甚为珍贵。

产业:霍庄村社火产业叫响全国

在中国社火文化艺术馆,讲解员多次提到霍庄村。那么,在社火道具的制作产业中,霍庄村有着哪些传奇?

“霍庄社火道具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中叶,村民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七代。”2月16日,霍庄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介绍,清朝光绪年间,霍庄村村民霍朝彦常年跟随舞狮队到外地演出,靠跑龙套、干杂活儿为生。霍朝彦晚年返回家乡后,因年迈体衰,只能干修补舞狮等道具的粗活儿。他通过对社火道具的反复拆卸、组装、修补,渐渐掌握了不同地区社火道具的制作方法,最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作技艺,并将其传授给了该村村民。

“百年社火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让霍庄村的社火道具享誉十里八村,成为全国最大的社火加工专业村。”霍军政说,该村8名村“两委”干部都成立了自己的生产企业,先后带动近500户群众在社火加工产业链中找到了致富之道。

每年春节前,霍庄村几乎家家户户挂彩旗。鑫正戏剧、舞扇、舞狮、舞龙……每家每户主打的产品各不相同,都在为最后的销售高峰忙碌。

霍庄村社火表演所用的道具繁多,主要有舞狮、舞龙、龙灯、旱船、花灯、戏服、大头娃娃等。以舞狮道具为例,其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而且为纯手工制作。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霍庄村社火道具加工产业借助电商平台,不断拓展销售业务,规模和效益实现了飞速增长。目前,该村电子商户总数已达312家,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社火产品年交易额达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6万元。

连续多日的采访,记者最深刻的感悟是许昌社火的千年传承,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

生活在这片厚土上的一辈又一辈人,用他们的方式坚守着对社火文化的真情,在社火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