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十五,游在十六。”在20世纪80年代元宵节期间,一些民间团体纷纷进城,他们搭架子、选场地,接着开始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各种大型的民间活动让整个城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看烟火、赏花灯,南来北往的人能把一条街挤得水泄不通。
舞龙舞狮表演扣人心弦
“正月十五一大早,许昌城周边的庄稼人纷纷往城里赶,步行的、骑车的、坐拖拉机的,都是为了看热闹。”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说,20世纪80年代元宵节期间,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各种大型的民间活动让许昌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20世纪80年代,我市许多村镇都有社火组织,他们筹资购置锣鼓铙钹等乐器,制作戏衣、旗帜等道具,进入腊月后开始召集人马组成“故事班”,练习舞龙舞狮、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跑竹马等娱乐项目,以期在元宵节期间大展手脚。
不少市民可能还记得,那时候的正月十六,各乡各镇的“故事班”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他们坐着拖拉机或机动三轮车,穿着统一的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许昌城,在市政府、区政府和各企业单位门前进行轮番表演。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精彩的表演往往会引起人们一阵又一阵的喝彩。
尤其是高空舞狮表演,表演者将长板凳垒成高塔形状,而后手持绣球引路,让‘狮子’一步步向上攀登。到了近10米高的顶层,手持绣球的表演者一伸一回,舞狮者在高空的板凳上前后翻滚,让观众无不为其捏一把汗。接着,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舞狮表演也进入高潮。
“那时候的元宵节非常热闹,整个许昌城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曾在市工商局工作的市民殷作洲回忆,除了舞龙舞狮表演外,还有踩高跷、划旱船、拉犟驴、跑竹马、推小车、二鬼摔跤、霸王鞭、九莲灯等表演项目。各种各样的表演不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且引得大家开怀大笑、心情愉悦。
观看烟花是令人开心的事
“原来元宵节燃放烟花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在市区建设路中立交附近电影院的门前,一个在劳动路上的西北大操场。”市民李嫣回忆说,“禁放条例”实施前,观看元宵节烟花一直是广大群众最开心的事。
“尤其是市区周边的农民朋友,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拉着板车,带着一家老小到市区看烟花。一路上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市工人文化宫主任王保生说,有一年元宵节,他们电影院的取片员到市区某影院取影片。回来时经过劳动路,由于看烟花的市民太多,骑着自行车的取片员硬是过不来。
“眼看电影就要开场了,影片过不来如何放映?没办法,我只能派人徒步在拥挤的人群中寻找取影片的同事,最后才没有耽误按时放映。”王保生说,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区春秋广场的开放,其成了市民燃放烟花爆竹的集中地。后来,许继集团、原许昌电业局等企业也在市区建设路和文峰游园燃放烟花,吸引了众多市民或周边的群众前来观看。
近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留住蔚蓝的天空,不少地市开始实施“禁放条例”,禁止在过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禁放条例”的实施虽然让节日变得冷清了许多,但生态环境的改变也是市民显而易见的。
吃汤圆吃出甜甜蜜蜜
“元宵节吃汤圆也是有说辞的。”韩晓民说,春秋时期,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色白而微黄”的小球浮于江面,捞出剖开,其瓤红如胭脂,味道甜美。当日恰为正月十五,以后每逢此日,昭王便命厨房仿制此果,用面做皮、山楂做馅,食之甘甜,称之“汤圆”。
汤圆多为甜馅,主要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枣泥、果仁、山楂等种类。制作的时候,先把馅切成正方形小块,然后放进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加入适量的清水,让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大小适中,就成了汤圆。
2月23日,记者来到市区清虚街北段史记蜂蜜汤圆总店,就见其大门口围满了市民,他们都在排队购买汤圆。史记蜂蜜汤圆总店创始人史书民说,他是临颍县繁城镇人,自1975年开始,他就跟着父亲在清虚街卖汤圆。数十年来,由于他们制作的汤圆可以根据市民的口味不断改进,因此颇受消费者喜欢。如今,他们在六一路还有一家分店,每年临近元宵节,前来购买汤圆的市民络绎不绝。
“汤圆不仅能煮着吃、炸着吃,而且还能和熬稀后的白糖做成拔丝汤圆。”史书民说,由于其形状是圆形,象征团团圆圆,也意味着日子过得美满甜蜜,所以深受市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