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元宵节一过,年就过完了。但实际上,“好戏”才开始登场。
正月初六以后,许昌的春会正式拉开帷幕。很多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的人,会把回老家赶古会当成“头等大事”。那么,古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许昌的古会都有什么风俗?古会上什么节目最受欢迎?
古会并非自古就有
常言说:过会比过年都热闹。
中原地区,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古会日,人们称这天为“过会”或“有会”。古会虽然不是节日,但非常隆重。
“春节待客,只招待至亲的亲戚,而在‘过会’时,要招待的人则多一些,亲戚、同事、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都可能登门做客。主家会尽量把‘过会’时需要的东西安排得充足一些,花销甚至比春节都大。”许昌市民协主席韩晓民说。
古会并非自古就有,只是延续的时间较久远称为古会,成会的原因很多。
旧时,较大的庙宇均有庙地,少则数十亩,多则上百亩。庙地收入除供养僧、道及整修殿宇外,每年都要捐献,在固定的日期“唱大戏”。大戏共七场,第一天下午搭好戏台,晚上唱戏,称“扎戏”。演戏前,人们要到庙宇迎神,意在请庙里的诸神看戏。第二天叫“偏会”或“背会”,唱三场戏。第三天叫“二会”或“正会”,唱三场戏。附近村子的人来看戏,聚集的人多了,便成了会。这就是庙会的起源,成会的日子俗称“齐会”。
过去,人们的经济条件差,亲戚朋友送来的果子舍不得吃,等亲戚家有会的时候,再作为礼物“回”回去。“回”来“回”去,果子就过了保质期,只好扔掉。为了不吃“剩果子”,一些村子就把古会的日期提前,称“改会”。
唱大戏是许昌古会上的重头戏
唱大戏是许昌古会上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戏台一搭、喇叭一响,方圆数公里的人就会陆续赶来。直至入夜,好戏散场,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有些村子没有大的庙宇,成不了庙会,如果也想热闹一把,就得找理由。按照“先唱戏后成会”的模式,先把唱戏的钱凑齐。较大的集镇,负责集市交易的“集首”则会自掏腰包,每年唱一次大戏,成会自然不成问题。
那些偏远的小村子就得动动脑筋。有些村子为防止家畜糟蹋青苗会成立护青会,谁家的牲畜啃青了就罚谁家的款,罚款积攒下来就可以唱戏了。有些村子成立有禁赌会,立下规约,禁止赌博,违者罚款,唱戏的钱也有了。
据《许昌戏曲志》记载,民国初期,许昌梆子戏占据着农村高台。
“现在看戏方便了,打开电视或者手机就可以看一场戏,以前只有过会时才能看一场戏。那时,人们为看一场戏,常常要步行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张聚寅是一位老戏迷,附近的社区、村庄只要唱戏,便会去看。
据张聚寅回忆,过去只要一过会,老大爷、老太太、大姑娘、小伙子便拿着小马扎儿或折叠椅等,甚至找来几块砖头在戏台下面给家人占位子。
有的人并不只为听戏:十几岁的孩子大多是为了凑热闹;已有心上人的小伙子、大姑娘则会跑到台场后面人少的地方聊天儿;老太太们遇见久未见面的老姐妹,总是有道不完的家长里短。
而戏台前的烟味儿、土味儿、糖的香味儿、脂粉味儿则混合成一种特殊的气息,笼罩着淳朴的人们。
唱大戏通常会持续两天以上,下雨或是剧团没有台口,还会加唱几场。
集会是古会上最热闹的地方
会就是定期集市之意。在许昌农村,“过会”是一种风俗,稍微大点儿的村子很多都有会。
现在有“双11”等购物狂欢节,人们买得不亦乐乎。那么,以前物资相对匮乏、交通和物流都不甚发达,购物对人们而言是不是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那时没有大型商场,更没有“淘宝”“京东”“唯品会”等购物平台,人们去哪里购物呢?
答案是——集会。
“过去,唱大戏是民间非常隆重的文化娱乐活动,人们会拖家带口去看戏。一场戏有时会演很长时间,于是戏台周围的饭棚、杂食摊应运而生。商家眼里的‘风水宝地’应该是人气最旺的地方,看看戏台下人山人海,做买卖的人能不蜂拥而至吗?于是,街市形成了。马戏、杂耍、说唱、舞狮、龙灯、竹马、旱船、高跷等民间艺术团体也纷纷到会助兴,古会就更加热闹了。”韩晓民说。
很多人喜欢“赶会”,也是因为集会是古会上最热闹的地方。
如今,集会上的商品更是琳琅满目,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近期,市区周边的古会日渐增多,市民不妨到会上转转,感受一下乡村的气息,放松心情、收获快乐,也许还能捎些中意的物品回来。
古会各家各户都要待客
古会还为人们走亲访友、交流感情提供了好机会。
“如果成会的村里刚好有亲戚朋友,到了好友的家门口,不登门拜访说不过去;如果登门,空着手去也不像话。亲戚朋友带着礼物上门来,主家就得招待。渐渐地,赶会走亲访友、主家设宴招待就成了习俗。”韩晓民说,如果过会这天来的客人多,就表明主家的亲戚朋友多。为了给主家长面子,亲戚朋友甚至同事都会去赶会。特别是经常来往的亲戚和关系要好的朋友,如果不来赶会,主家就会生气。亲戚之间断绝来往俗称“断亲”,断亲的标志之一就是古会时互不来往。
据了解,20世纪70年代以前,去亲戚朋友家过会流行“掂果子”。果子是些美味的甜点心,有酥饼、芋头酥、梅豆角等。果子盛在长方形硬纸盒内,一盒一斤,盖上盒盖,再在盒盖上放一张“果子帖儿”。“果子帖儿”是一张比果子盒略大的纸,上面印有花花绿绿的图案。果子装好后,用细绳捆扎,可一盒一捆,也可两盒或四盒捆成一摞,称“一提”。掂着一盒或一提果子赶会串亲戚,很有面子;如果肩上再扛几棵青皮甘蔗,显得更大方。
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掂果子”改为“提罐头”。
而现在,非常流行带成箱的礼物,如一箱方便面、一箱饮料、一箱酒等。商贩们随行就市,如果某一天见到某个村口有许多卖成箱饮料或酒的商贩,不用问,这个村子这一天肯定有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