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关注

热播剧再现英雄事迹 老照片记录时代故事

郭兰英和驻许杨根思连队的情谊

1982年5月,郭兰英(前排右七)在慰问杨根思连队之后,又到春秋剧院演出。图片由丁爱民提供

【编者按】 近日,史诗大剧《跨过鸭绿江》在央视热播。该剧首次全景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了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年轻网友加入追剧“大军”,并表示:“这才是年轻人该追的剧!”

看到剧中再现了特级英雄杨根思的感人事迹时,我市从事专业摄影43年的丁爱民,回想起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的演唱者郭兰英,曾于1982年专程到驻许杨根思连队慰问演出。

让我们随着老照片追忆特级英雄杨根思的事迹。

核心提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的祖国》,是我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甘岭》的插曲。这首歌曲的演唱者是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

鲜有人知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郭兰英曾经专程赶到驻许杨根思连队开展慰问演出——一把二胡、两个演员,没有演出服装和舞台,郭兰英就在杨根思连队宿舍为战士们深情演唱。

“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和‘三不相信’精神感动了无数人,郭兰英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在许昌地区群众艺术馆专职做摄影工作的丁爱民,亲历了郭兰英在杨根思连队慰问演出的过程,并拍下了珍贵的照片,留存至今。

□ 记者 孙江锋

回忆 1982年,郭兰英在杨根思连队宿舍放声高歌

“你看,这是当时慰问演出的现场,战士们挤在窗口、门口,观看郭兰英演唱。郭兰英演唱时的神情、战士们的眼神、现场的氛围,我这辈子都忘不了。”2月28日,今年67岁的丁爱民拿着当年拍摄的照片,为记者介绍。

丁爱民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是1982年5月10日,郭兰英率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团队来到许昌,慰问杨根思连队,为战士们演唱了《我的袓国》。

革命烈士杨根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牺牲时年仅28岁。杨根思烈士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志愿军。在临清江反击战中,涌现了3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了6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黄继光牺牲后,战友们在他的饭包里发现3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

“三不相信”的英雄誓言依旧响彻云霄,成为我军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郭兰英去过朝鲜,曾在坑道里慰问演出,知道一线战士有多么艰难。她对杨根思是格外敬重的,所以专程来慰问杨根思连队。你看,照片拍摄的场景就在连队宿舍。”丁爱民说。

慰问演出现场,场景极其简单,一把二胡、两个演员,没有演出服装和舞台。郭兰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怀着对杨根思的无限思念和敬仰,为战士们深情演唱。

丁爱民回忆道,当时,郭兰英在许昌停留了3天,第一天在杨根思连队慰问演出;第二天在春秋剧院演出;第三天看农村文化,并在许昌地区群众艺术馆题写“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感悟 “眼含热泪拍下永生不忘的一张照片!”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就有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剧情。丁爱民说,他流着泪看完这部电视剧,随即回想起了郭兰英专程来许慰问杨根思连队的情景。

“演唱到最后,郭兰英的眼眶是湿润的,非常动情,氛围恰到好处。她用深情的歌声表达了对杨根思的崇敬和热爱。我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眼含热泪拍下了永生不忘的一张照片!”丁爱民说,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有个别人污蔑战斗英雄。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兰英专程慰问杨根思连队,令人感动。

杨根思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阵地,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赢得了时间。正是在“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英雄誓言和“人在阵地在”的爱国精神影响下,80多位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先后涌现。

杨根思被志愿军总部追授“特级英雄”称号。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成为我军第一支以英雄连长名字命名的连队。

铭记 “三不相信”精神,融入了城市的血脉

“每次回想起来,我都为老艺术家对子弟兵的热爱而感动,更为许昌拥有像杨根思这样的英雄而自豪。‘三不相信’精神,已经融入了城市的血脉。”丁爱民说。

丁爱民于1978年被调入许昌地区群众艺术馆任摄影员。他先后有15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影赛中获奖:《我的爷爷》获日本柯尼卡彩色摄影大奖赛一等奖;《太行牧歌》等4幅作品入选中国农村摄影大奖赛;《摩梭后生》获中国孔孟之乡国际大奖赛银奖;《朝辉颂》获中原油田杯全国摄影大奖赛银奖。

自1978年从事专业摄影以来,丁爱民坚持一方面搞艺术摄影创作,另一方面记录许昌城市建设发展,积累了十几万张照片。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党庆生,将一本画册作为礼物,表达我的爱国之情。”丁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