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许昌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奋发有为的企业家创业精神是其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如今,在陈庄街以北路东,还立着一个高大的仿古式牌坊,上面写有“十辈陈庄”“八龙工贸集团公司”字样。在20世纪80年代,陈庄村的民营经济曾经很辉煌。
民营经济发展红红火火
“我们社区最早的企业是墙体涂料厂,建于1982年,由陈荣广、陈根成、陈根才、陈书太和王水恩出资,村里提供厂房。厂房占地面积约3亩,有十五六个车间,主要生产建筑涂料。”原陈庄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陈根旺说,该厂从洛阳引进生产技术,以集体企业的名义兴办,向社区交纳一定的费用,后来的企业大都参照此模式兴办。
随后,陈庄社区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兴办,有涂料厂、钢锨厂、编织袋厂、明胶厂、饲料厂、造纸厂、甲醛厂、筷子厂、石墨厂、方便面厂、皮革厂、玻璃厂等。
3月8日,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住院部,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陈米贤。他虽然生病住院了,但一提到陈庄社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精神头儿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我教了8年学,干了32年党支部书记,是八龙工贸集团的董事长。”今年77岁的陈米贤对记者说,改革开放后,陈庄社区通过集资、合伙等方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成了多个工厂企业。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民自愿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成功实现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次飞跃。”陈米贤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股份合作制异军突起,他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集体创业,实现了农村的大发展。
陈庄村成魏都区的“小康村”
1995年,魏都区政府提出“跑步进京,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为响应号召,原陈庄村成立八龙工贸集团公司,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米贤任董事长。
“许昌八龙工贸集团公司注册成立时,是全市第一家村办集团公司。”陈米贤说,为纪念该公司的成立,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同年,由村里企业出钱在村西头修建了一座仿古式牌坊。该牌坊的两面写有“十辈陈庄”“八龙工贸集团公司”字样。
3月7日,记者来到该牌坊前,见其高10多米宽13米,两侧是直径一米粗的圆柱。该牌坊上方固定有8条长龙,如今有的地方已出现开裂,但仍显得高大、宏伟。
虽然村里的企业发展起来了,但因为路不好,生产的东西运不出去。有一年,一家企业往村西的107国道运货,还没上路车竟然翻了。
于是,1994年,村里着手修建水泥路与柏油路。该村各企业纷纷出资,群众积极捐款,村里筹措资金近百万元。1995年,新修的水泥路通车时,村里还请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前来剪彩。
“一个村修这么好的水泥路,在全市都少有。”陈米贤自豪地说,当时,魏都区有53个行政村,陈庄村在这些行政村里面赫赫有名。1995年,陈庄村荣获魏都区“小康村”称号。
3月9日,记者来到陈米贤的家,在其女儿陈敏的帮助下,找出了陈米贤当年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有省级的、市级的、区级的,厚厚的一大摞。这些荣誉证书也见证了当年陈庄村的发展与辉煌。
“八龙”方便面名噪一时
“许昌八龙工贸最出名的产品要数‘八龙’牌方便面了,无论是味道还是包装,都和临颍南街村生产的北京方便面有一拼。”陈米贤说,1992年,该村投资数百万元,建成了占地20亩的方便面厂,并从外地购买生产线等设备,生产“八龙”牌方便面,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当时,一包‘八龙’牌方便面也就卖两三毛线,口感跟临颍南街村生产的北京牌方便面相似。过年过节时,其是人们送礼的佳品。”陈米贤说,有一年,他们生产的方便面通过东北一家外贸公司销往俄罗斯。由于订单较大,他们的货装了几节火车皮,最后竟然收不到货款。为此,他们专门派人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请求大使馆帮忙与对方沟通,但最终未能成功。
“因为未能追回这批货的货款,方便面厂赔了不少钱,造成资金链断裂,企业没坚持多少年就干不下去了。”陈米贤惋惜地说。
2000年,随着许昌城市的快速发展,原陈庄村以及该村的企业先后拆迁,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民营企业所走过的辉煌之路,依旧烙印在陈庄人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