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翊飒 文/图
超轻黏土是一种无毒、无味、无刺激性的新型环保工艺材料,这种材料可塑性强,手工者可随意创作。超轻黏土色彩艳丽、制作方便,很受“手工达人”的喜爱。用超轻黏土做手工艺品是孩子们的一种爱好。其实,除了孩子外,如今很多成年人也是手工黏土的爱好者。小小黏土作品,或童趣盎然,或体现着地方文化,或富有艺术气息,令人赏心悦目。3月16日,记者走近我市一名超轻黏土爱好者,从她那里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手工创作。
六旬老人“玩转”黏土,将生活片段定格在作品里
“这些作品是我今天上午花费一个多小时做好的。”3月16日下午,记者在腾飞·学府名苑小区马玉莲的家中看到数十种黏土作品时,马玉莲说道。
马玉莲今年63岁,从孙女上幼儿园开始接触超轻黏土,如今已经3年有余。记者在这些黏土作品里,看到了骑着滑板车的女孩儿、活灵活现的蝴蝶、戴着颈圈的小狗、妙趣横生的小羊、做工精细的手套等。
“我带孙女在小区里玩耍时,看到有孩子骑着这种滑板车玩。滑板车前行时,车后的警示灯一闪一闪的,很好看。所以,我在这个滑板车后面‘安装’上了多彩的警示灯。”马玉莲拿起“骑着滑板车的女孩儿”,指着滑板车后的彩色黏土告诉记者。
在马玉莲的指引下,记者细心观看,发现这一作品细节上的亮点不仅体现在警示灯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小女孩儿绑着双马尾,头发向后扬起,让人一下子就“看到”滑板车在前行的状态下,女孩儿的头发受风力等影响的动态之美。女孩儿握着把手的双手,也被马玉莲用工具做出手指的形状。
“这双拖鞋我添加了一些想象的元素。”马玉莲指着一双“粉红色拖鞋”说,“粉红色搭配绿色装饰的拖鞋,我在市面上没有见过,但我觉得这样搭配挺好看,所以就凭想象力这样创作了。”
一只很萌的羊驼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憨态可掬,虽是羊驼的形态,但与现实中的羊驼有所区别,充满童趣。
用力均匀、揉搓有度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关键
黏土作品看起来构造简单,其实在创作的过程中充满技巧。“新的黏土打开时会比较黏,这个时候,我会将黏土放在双手掌心间,旋转着揉搓,降低黏土的黏性。”马玉莲说,“揉的过程要用力均匀,力气不要太大。”
做圆球形时,将黏土用双手掌心反复揉搓成圆球状。揉搓时,应使黏土均匀受力。
圆球形状几乎是创作所有黏土作品的开端。做水滴形时,先将黏土揉成圆球形,再将两个手掌相合,将圆球形黏土放在两只手掌之间反复揉搓。双手夹角不同,揉出的水滴大小、长短也不同。
做梭形与做水滴形的方法相似,最后将两端的尖头趋于一致即可。做正方形时,先将黏土揉成圆球形,然后双手食指和拇指配合捏平圆球的四周,使之呈现出正方形。做圆柱形时,先将黏土揉成圆球形,再将双手合在一起,夹住其反复揉搓,最后用食指和拇指按平两端即可。做长条形时,将黏土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手掌反复揉搓,使之逐渐成为条状。揉搓时,要用力均匀,力道不要太重。
“创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先从简单的图案入手。”马玉莲告诉记者,“用力均匀和揉搓有度,可以说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关键。”
黏土也可以呈现混色之美
超轻黏土色彩丰富,通常有24种颜色,基本上可以满足很多大人、孩子在色彩方面的需求,但是也有一些人需要更多的色彩,这个时候就需要混色了。
马玉莲喜欢绘画,“我小的时候,喜欢画蜡笔画。画的图案一部分来源于生活,一部分加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画画外,我还喜欢玩泥巴。当时没有超轻黏土,我便用水和泥,将泥巴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对绘画的热爱让马玉莲在色彩的掌控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她将水彩的调色方法尝试性地用在黏土混色上,比如,紫红色=纯紫色+玫瑰红;朱红色=柠檬黄+玫瑰红;土黄色=柠檬黄+纯黑色+玫瑰红;墨绿色=草绿色+纯黑色;蓝绿色=草绿色+天蓝色;橘黄色=柠檬黄+玫瑰红;黄绿色=柠檬黄+草绿色;暗红色=玫瑰红+纯黑色;米黄色=黄色+白色。
马玉莲告诉记者:“这种混色方法用到黏土上,有时候会有所偏差。不要害怕尝试,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调出满意的颜色。”
“我在创作黏土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我的这一爱好也影响了我的孙女。”马玉莲说,“我的孙女6岁多了,黏土捏得特别好。我儿媳也很支持我的爱好,平时也会陪我们玩黏土。黏土创作,拉近了亲子关系,同时,创作与文化相关的作品还可以陶冶情操。孩子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氛围里,对艺术之美与文化内涵有了接触。我会将这一爱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