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关注

2000多家河南拉面馆沪上“香飘”

襄城拉面:小IP缘何成了美食品牌

许多襄城人经历了从打工到创业的转变。资料图片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你只需走上街头,就可以随时“梦回中原”——在密密麻麻的小吃快餐店中,找到河南拉面的一席之地。在上海网友总结出的上海四大平民美食中,河南拉面居首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河南人开始在上海卖河南拉面,如今已经开了2000多家店面,年产值逾10亿元。而其中绝大多数是襄城人。

襄城拉面缘何“香飘”大上海?来自中原腹地的小IP缘何成了大上海的美食品牌?□ 记者 王利辉

【现象】 河南拉面馆在上海“遍地开花”

3月19日中午,在上海市静安区闻喜路,一家上下两层、名曰“红辣椒”的河南拉面馆座无虚席,前来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

“兰州拉面以清汤为主,河南拉面以牛骨或鸡骨熬制的高汤为主,面也筋道,适合上海人的口味。”身兼上海市河南襄城商会会长的店主朱进展说,“每一碗河南拉面都选用优质食材,吸引客流就不难。像这样的拉面馆,我在上海开了5家。”

朱进展是襄城县十里铺镇付庄村村民,17岁就跟着老乡到上海打工。“起初我在一家拉面馆当学徒,因为肯干活儿、不怕苦,一年后就熟练地掌握了拉面技术。”朱进展说,做拉面是一门手艺,让一团面在手里快速拉伸、对折、再拉伸、再对折,连续7次,可以拉到100多米长。拉好的面下锅10秒就出锅,浇上热腾腾的肉汤,撒上一小撮儿香菜,放上几片牛肉,一碗香喷喷的拉面就可以上桌了。

一碗拉面,凝结着打工人的汗水,也见证了创业者的拼搏。1993年,敢想敢干的朱进展靠着3万元启动资金,在上海市宝山区开了第一家河南拉面馆。“我们在兰州拉面的基础上对配料等进行改良,还结合上海的快节奏生活进行管理创新,建起了第一个24小时营业的拉面馆。”

正是靠着对原料质量的控制、对拉面口味的把握、对饭馆卫生的严格要求,襄城人在上海开的河南拉面馆不仅招揽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而且吸引了更多襄城老乡进入餐饮行业。

上海市河南襄城商会的资料显示,在上海打工和创业的襄城人有5万多人,其中开河南拉面馆的有2000多人,大多来自襄城县十里铺镇付庄村、商庄村、鲁堂村等地。

【奋斗】 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住房,一家人落户。“两个孩子成了‘新上海人’。儿子如今在澳洲读书,女儿在上海读书。”朱进展说,“不管走到哪里,我的根在襄城。”

“当年,学徒的工资为每个月100元,老板管吃住。挣钱多少不说,在面馆里天天能吃上肉,这在老家想都不敢想。”在外打拼的襄城人张天伟回忆起往昔,仍是感慨万千。

“门店有大小,学艺无止境,最重要的是干中学、学中干。”来自襄城县紫云镇的崔建敏快人快语,“我在上海开拉面馆已经有21年了,一直不敢懈怠,才能把生意从上海拓展到长三角。”

“最初襄城人在上海开的河南拉面馆很少,后来亲戚朋友逐渐加入,一带十、十带百,不到10年就遍地开花,形成了2000多家河南拉面馆。大多数店主有过从‘跟着别人干’到‘自己领着干’的经历。”朱进展认为,“襄城人在上海开拉面馆成为一种现象。把小IP做成上海餐饮市场的大品牌,是市场主导下的‘草根的崛起’,既缘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更在于河南人坚韧自强、勤劳质朴的内在品质。”

随着襄城人在上海开的河南拉面馆越来越多,他们在襄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市河南襄城商会,从“各自为战”走向“抱团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把老乡的店联合起来,形成统一品牌、统一采购体系、统一配送体系,立足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打造出更加闪亮的河南拉面品牌。”对于未来,朱进展信心满怀。

今天,不少在上海开拉面馆的襄城人,身家在上千万元。他们把家安在了上海,但永远无法忘记曾经的打拼。

“没有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我也遇到过没饭吃、没地方住的情况。”朱进展说,在没有找到活儿干的时候,他晚上曾睡在天桥下,也曾向有活儿干的老乡讨过饭。

在上海的河南拉面起源于哪里?

“我们都是先在兰州拉面馆当学徒,学会技术后当师傅。”朱进展说,最初,他工作的拉面馆卖的是兰州拉面。在跟师傅学做拉面时,他先干勤杂工,凌晨起床生火,天亮后切菜、洗碗,脏活儿、累活儿都得干,后来才学到了面食制作的“一身武艺”。

也有人认为,在上海的河南拉面起源于河南开封一带。“最早开河南拉面馆的襄城人,大多在开封学过做拉面,后来到上海从事‘老本行’,成了最早‘吃螃蟹’的人。”在上海开了27年河南拉面馆的襄城人付新伟说。

不管在上海的河南拉面起源于何处,“奋斗”是在外打拼的拉面馆老板提到最多的词汇。

“拉面馆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既当爹又当妈。”付新伟记得,为了节约开支,最初他一个人干,既是老板,又是伙计,还是厨师。直到生意好得实在忙不过来,他才聘请了一位厨师。如今纵然在上海买了房、身家上千万,可有了闲暇,他还是会去店里转一转,发现不足立即要求改正。

在上海稳定以后,朱进展把妻子带了过去,2005年就在上海市购买了

【谋划】 愿为家乡乡村振兴再出把劲儿

在襄城县十里铺镇采访时,当地乡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在外打拼的襄城人创业成功不忘乡梓,积极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

前两年,朱进展回村里时,看到村西头的桥被水冲毁。他拿出数万元,让村里进行修复。“我们村装路灯的费用、路灯产生的电费,都由他们支付。”付庄村党支部书记付栓阳说,付庄村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也是在上海做拉面生意的人捐钱建的。

距离付庄村不远的商庄村文化广场中间,横放着一块长6米、高2米多的大理石,上面刻着“光荣榜”3个红字,下面有近年来该村村民出资为村里修路、搞建设的简要说明,后面附有187名捐款者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多的数万元,少的上千元。其中有很多是在上海做拉面生意的。在上海做拉面生意的郑亚贞,近年来为家乡美丽乡村建设捐了24万元。

“俺村一共有2000多口人,到上海做拉面生意的有500多人,落户上海的有一二十人,10多户资产超千万元。很多人打趣说,这里是‘河南拉面第一村’!”付栓阳介绍,那些在外打拼的“拉面大王”,除了为家乡建设捐款捐物、带动村民就业外,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襄城县的面粉、辣椒、大蒜等优质农副产品直销上海餐饮界,致力打造食材从源头到餐厅的闭环供应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