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位于市区南海街的大坑李社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社区。这里有大坑的传说与故事,有太平军建铁炉留下的炉渣,有屹立在学院路的古桧柏……如今,大坑李社区飞速发展,虽然已没有了大坑,但人们对老村庄的记忆永远抹不掉。
大坑李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3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南海街的瑞嘉祥花园小区,见到大门口东侧有十几位老人围坐成一圈儿,聊家常,说往事。在东城区天宝街道办事处大坑李社区工作人员周瑜的介绍下,记者认识了甄书庆、李高安、甄春贤等老人。说起大坑李的往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据村里老人说,我们村以前有四个大坑。最大的坑位于村子西南角,呈长方形,长约70米,宽20余米,深约4米;两个小坑在村子中间;还有一个坑在村子东头。”一位名叫高根峰的老人说,因为村里的李姓人家居多,所以得名大坑李村。
“大坑李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该传说跟山西的康家有关。”说起社区里的传说,72岁的李国安特别兴奋。他告诉记者,传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山西有一康姓人家,家里非常富有。有一天晚上,康家家主做梦,梦见自家的13缸金银掉进了许昌的一个大坑里,一个叫李豁子的人得到了这13缸金银。
第二天,康家家主到仓库里清点,发现确实少了13缸金银。他根据梦境到许昌城寻找,在一户李姓人家,发现了一个刚出生5天的男孩儿。由于该男孩儿天生豁嘴(兔唇),家人叫他李豁子。康家家主向李家人说明实情后,李家人立即在草屋里挖坑,竟然真的挖出了13缸金银。
康家家主本想索要金银,但恐违背梦境再生祸端,就认李豁子做了干儿子。因为有了钱,李豁子家在村里建了不少房,成了该村的大户人家,大坑李也因此而得名。“这是我早年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不能当真!”李国安笑着说。
曾经的贞节牌坊是为了弘扬孝道
大坑李社区不仅有传说故事,而且曾经有一个大牌坊。
“20世纪50年代,在位于如今的陈庄街与学院路之间,有一个建于明清时期的青石牌坊,据说是为大坑李村一位孝顺的曾姓女子所立。”该社区的几位老人说,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个牌坊高约6米,宽约4米,青石结构,两根石柱上面是一条方形石梁,石梁上边有一块青石碑,上面刻有文字。
“该牌坊建于明清时期,据说是一个贞节牌坊。牌坊上雕刻有精美的龙凤造型,非常漂亮。”一位名叫甄春贤的老人告诉记者,牌坊横梁的石碑上刻有“忠孝节义”等字。听说之所以立这个牌坊,是为了表彰大坑李一户为行孝道,一辈子没有出嫁的曾姓人家的女儿。当地官府出资兴建这个牌坊,目的是以此教导后人多行孝道。
“让人为之遗憾的是,该牌坊在战争年代被军车撞倒,石碑被损毁后不知去向。”甄春贤说。
大坑李的李氏兄弟在五女店开茶庵
大坑李村的村民李姓最多,还有高、刘、杨、曾、甄等姓。随着时代的变迁,该村也有人迁往外地繁衍生息。其中,位于建安区五女店镇茶庵李村的李氏兄弟就来自大坑李村。
3月20日,经常为“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号供稿的梁耀国对记者说,清朝初年,许州通往鄢陵的官道横穿五女店镇“谢湖坡”,由于此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坑李村的李氏兄弟便在此设庵施茶,方便行人。
自此,凡过往行人,渴了有茶喝,累了可歇脚。有钱的给一文两文便是茶钱,没有钱的,说声谢谢也让走人。经过岁月的变迁,李氏兄弟一族在此繁衍生息,遂成村落。后人为感念李氏兄弟,便称此村为茶庵李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乐善好施之风在该村沿袭下来。
如今,在茶庵李村村委会西南角,还建有一座凉亭。凉亭上方写有“茶庵”二字。亭柱上是一副对联,上联是:草舍生津茶待八方之客;下联是:淑德传世庵行好善之风。亭下是一组两人青铜色雕塑,其中一人为立像,肩搭毛巾,手执茶壶、茶碗,作倒水状;另一人则端坐于长方形的茶几后,双臂伏案,茶碗在手,似乎是老顾客正在与庵主相谈。
“从大坑李村走出去的李氏兄弟,不仅传承了该村的乐善好施之风,而且将其演变成了茶庵文化,带动更多的人把乡风文明践行下去。让我们为李氏兄弟的行为点赞、叫好!”梁耀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