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大坑李社区旧事(二)

太平军曾在铁炉村铸兵器

□ 记者 黄增瑞

太平军使用的土炮。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铁炉村是大坑李社区的一个自然村,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在这里建了72个铁炉,用来铸造土炮等兵器;精明的铁炉村人曾在这里依靠制作毛笔的手艺,养家糊口、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一高姓人家制作的膏药,让其闻名许昌周边……铁炉村虽然只是一个自然村,却在大坑李社区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太平军用的土炮来自铁炉村

“据村里的老人讲,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曾在我们村建了72个铁炉。”今年78岁的甄书庆是原铁炉村人。他告诉记者,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曾在许昌安营扎寨,并在铁炉村建了72个铁炉,主要打造各种兵器、铸造土炮,为前方战线供应兵器。

在甄书庆的记忆中,村里最大的大坑呈南北走向,为长方形,深约4米,长约70米,宽20余米,大坑不远处是高高的土岗。“我认为这些土坑和土岗的形成,与当年太平军建铁炉制造兵器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村里人曾经经常在大坑附近捡到炉渣、铁渣等铸造废料。”甄书庆说,太平军曾与曾国藩带领的清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炮战。当时,太平军使用的土炮可能就源自铁炉村。

据有关资料记载,洪秀全发起金田起义前期,起义军就在桂平县等隐蔽的地方私下开炉炼铁,铸造土枪、土炮。随着太平天国的日益发展,军队的实力逐渐扩大,其兵器制作也越发精良。

在广西战场上,就发现了刻有“太平左右军”字样的五百斤铁炮和六百斤铜炮。除此以外,在哪里还发现了其他相对较小的子母炮、五子炮等小型火炮,这反映出当时的太平军制作火器的水平。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设立了专业的枪炮生产机构“典炮衙”“铜炮衙”“铅码衙”等,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铁炉村虽然只是为其铸造了土炮,但也为当时的军工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制作毛笔的手艺人在郑州开笔庄

铁炉村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但也有少数精明人发现了另外的生财之道。据《河南省许昌县地名志》记载:在许昌县邓庄乡一带的村庄有传统制作毛笔的工艺,生产的毛笔行销往多个省市。

“当时书写使用的都是毛笔,许昌写书法的人非常多,为毛笔的销售提供了市场。”甄书庆说,在他们铁炉村,就有多户村民靠制作毛笔为生。

甄书庆七八岁时,他的父亲甄福盛在郑州市的西大街开过门店,店铺名为“大章笔庄”,生产销售多种毛笔。

“那时候,我的父亲从村里请来了10多个师傅,在郑州租赁厂房,专门制作毛笔。”甄书庆回忆说,制作毛笔需要多道工序,使用的原料有黄鼠狼毛、马尾毛等动物毛发。加工过的毛发经过水泡、晾晒、切割等几十道工序后,一支毛笔就制作完成了。最后,要在笔杆上刻上“大章笔庄”等文字。

1952年,甄福盛因种种原因放弃了郑州的生意回到了铁炉村。为了生计,长大后的甄书庆独自带着用被单包裹的上千只毛笔,从郑州坐火车到西安等西北地区,以零售或批发的形式销售毛笔。

“我出去一趟要半个月,一支毛笔能卖两三毛钱。”甄书庆说,销路畅通后,他从村民家里收购毛笔,然后到外地销售。随着钢笔、圆珠笔、铅笔的兴起,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毛笔没有了市场,做毛笔的人不得不转行另谋生路。

铁炉村老高家的膏药传了五代人

膏穴贴敷是中国传统中医学穴位主要治疗方法,它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使用灵活方便,因此有广泛的适应证,膏穴贴敷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无断代治疗体系,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有“以膏统治百病”的说法。

铁炉村有一高姓人家,制作的膏药也非常出名。今年73岁的高根峰对记者说,他们家的膏药传了五代人。他们家制作的膏药主要治疗皮肤红肿、痤疮以及腮腺炎等病症,疗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家在市区南大街开有膏药店,名为“高嵩山膏药铺”,在开封、尉氏、漯河、平顶山等地有一定的名气。

“温热的膏药会刺激对局部气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药物的功效。”高根峰说,中药在温热的环境中不仅易于吸收,而且能刺激穴位本身,激发经气,调动经脉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高根峰说,他们家熬制的膏药里有百十种中草药。熬制膏药时,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不然膏药的药效会大打折扣。

前些年,大坑李社区拆迁,社区居民相继搬到安置小区。因为没有了熬制膏药的场地和条件,高根峰的家人就放弃了这门营生。虽然不再从事膏药熬制,但有时候高根峰到外地办事时,还是能听到当地人说起许昌大坑李膏药的事,这让他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