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王粲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贴切的比喻。作者把自己怀念的人比作一只怀春的特栖鸟,虽然自己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与向往,但由于客观上的种种困难,只好把热情藏在心中,等待未来的机会。对方的期待、所处的环境、自己的心情和未来的愿望等,全由比喻说出。本来,一般的比喻只能传达出某些相似的部分,要把人复杂的微妙思想态度,通过比喻传达出来是很困难的,而此诗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本领。
诗从日暮游园,排解忧愁入手,日逼西山,红轮将坠,景色十分怡人。漫步西园,确是驱除白日操劳的好办法。但作者不是为了观花赏景,而是为了排解“忧思”,且他的“忧思”形成,大概并非一日,甚至到了难以排解的地步,所以一开头便把排忧的目的强调出来。这等于暗示了事态的艰难、问题的性质绝不寻常。接下来两句是写园中景色。池水泛着微波,树上开着红花,看上去,一切多么美好。这点出了环境、事态的表面,暂时是平静的。然而,严重的问题在悄悄地发生。红花绿叶丛中,一只“特栖鸟”向“我”倾注着怀春之情。这两句写得非常美丽、动人。在丛林密叶之中发现了一只孤独的小鸟,已很不容易,还听出它对自己倾注了怀春之情,就更不寻常。这表明作者对朋友有深入的了解与同情,也表明彼此情谊十分深厚。关系既然如此密切,作者自然要行动起来,回报相应的热情。所以便有“褰衽欲从之”的举动,平常走路是用不着提起衣襟的,只在急促行走时才要“褰衽”,由此可见作者心情的激动和热烈。可惜事不由人,“路险不得征”,不是路遥,也不是路回,而是“路险”,这个“险”字充分地表示事态的严重性。联系到当时曹氏兄弟的激烈斗争,以上这些措辞用字显然经过精心选择的。以下一连六句描写了当时自己的具体情状,反复地表明他的难过和激动。他明确地看到情势危险,无法接近,却不肯离开。他徘徊不定,处在绝望之中还要挣扎出办法来。到实在无法可施时,便久久地守望。直到日没西山,旋风扬起了沙尘、完全看不到对方影子了,才不得不带着失望回到卧室,希望能在梦中与对方相会。以上这些比喻,把作者的感人之情和动人之状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在无可奈何之中把希望寄托于“天不违人”,以此给对方也给自己一点点安慰。这种希望自然是渺茫的,不过,“何惧不合并”显示了作者对前景充满信心。
这首诗把作者对曹植深切思念又不敢同他公开交往的矛盾心情表达得十分精到。这对认识历史人物事态的复杂性是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由此去了解作者怎样感受和处理人生的种种复杂难题。除了特定的历史内涵外,作为文学作品,还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去表现复杂幽微的心态,去领悟古人的思考力度和深度。
结尾二句笔势陡缓,犹如湍急的溪流穿过狭窄的山涧而进入宽阔的大川,但尽管如此,滚滚洪流中所包藏的推动力有增无减。看似自我宽慰的豁达之言,其实却蕴含着更深的悲苦之情。明明是天不从人愿,却偏说“人欲天不违”;明明担心难以重逢,却偏说“何惧不合并”,真可谓长歌之哀,甚于恸哭。这种“正言若反”的结尾,使作品更显得深沉含蓄,韵味无穷。
《杂诗》
王粲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
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
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
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
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巳冥。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
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