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许昌往事

徐湾社区的变迁(一)

徐湾曾有一个舍茶庵

4月7日,市学院路与莲城大道交汇处附近的树荫下, 71岁的段守兰老人在坚守了7年的爱心茶摊儿旁给路人提供茶水。 记者 谭宜姝 摄

徐湾古观音寺。 记者 谭宜姝 摄

徐湾社区位于东湖游园对面,原来,作为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此的移民村,因处于市区原高底河的转弯处,所以得名徐湾。

历史上,徐湾曾有一座观音寺,寺前有一个舍茶庵,为路人提供茶水。如今,社区一位叫段守兰的老人,还在传承当年舍茶庵的善举。

本期《许昌往事》,记者就带你走进徐湾,回顾它600余年的历史变迁。

□ 记者 黄增瑞

徐湾

曾有一座观音寺

3月30日,记者来到东城区半截河街道办事处徐湾社区,看到街道上有很多居民开的旅社。

“徐湾人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第一批移民到许昌的!”77岁的徐书明说,他们的先祖迁至许昌后,先在半截河的徐场(这个村庄已消失)落脚,之后根据当时“同姓不同村”的要求,老大到了原许昌县(现建安区)长村张徐庄村,老二去了原许昌县(现建安区)蒋官池湖徐村,老三来到如今的徐湾社区,老四则留在徐场跟随老掌柜生活在一起。因此,许昌这几个地方的徐姓都是一支。

在20世纪60年代,徐湾村的村民在过年或清明节期间都会到徐场村的祖坟祭奠先祖。

“老祖宗是在明洪武十四年迁到许昌的。”今年75岁的居民徐金木说,他年轻时当过生产队队长,对徐湾的历史很了解。

“如今东湖以东的位置曾有一座观音寺,观音寺前还有几棵大杨树。”徐金木回忆。

古时,观音寺香火旺盛,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村里还有古庙会,会上戏班子要唱三天大戏,非常热闹。

那时,婚后不久的年轻妇女,都要到观音寺烧香拜佛,有“今年买了篮,明年生个孩儿”的说法。

“文革”时,徐湾村的观音寺被毁。

观音寺

经历多次迁移

观音寺被毁后,有几位热心的老太太,到外地请人制作了一尊高五六十厘米的观音像,由徐金木等人出面,在村民徐根岭家的水井旁,盖了几间小矮房,把观音菩萨“请”进新家。

直到2005年,经徐金木等村民的操办,以及广大居民捐款捐物,徐湾村又在村南头徐氏祖坟的位置,重建了一座占地半亩的观音寺。

采访中,徐金木和徐书明带领记者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出发,穿过几条小巷,来到如今的观音寺。因为当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九传统古会的日子,来上香的人比往常要多一些。

记者看到,观音寺坐北朝南,大门上方书写有“徐湾古观音寺”几个金字,上面有红色的屋脊挑檐、红瓦琉璃,还有双龙等吉祥物。

在院子里靠东侧房屋的檐下,有一块平放的石碑,在侧面可以看出,上面镌刻有“光绪十四年”的字样。

舍茶庵没了,

舍茶却仍在持续

舍茶庵的由来和茶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徐湾观音寺前是一条许昌通往鄢陵的土路,每天这条路上都车来人往,非常热闹。

为了做善事、行善举,村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谁有空了,就到舍茶庵,用木桶在附近的井里打一桶水,烧开后再用大木勺盛进石桌上的老瓷碗里,供歇脚的路人解渴。

“我记得,舍茶庵的石桌周围有几个木墩,路人坐在这儿可以休息、乘凉、喝水。”徐金木说,人们依据它的缘起,习惯地称其“舍茶庵”。

后来,随着老观音寺被毁,徐湾的舍茶庵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而这些年,徐湾社区一位71岁的段守兰,经常骑着一辆三轮车,来到莲城大道与学院路交汇处的道牙上,摆一个折叠桌,放几把小凳子,把几个开水瓶放在桌旁,为路上免费提供茶水。如今,已已义务为路人提供茶水7年。

“段守兰也是受当年舍茶庵的影响,继续传承着徐湾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徐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徐军垒说,在许昌这片热土上,凡人善举层出不穷,用道德的力量温暖和感染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