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堰口,或许很多人都不陌生。
堰口是溢流堰上的排沙口。很多溢流堰是为了农田灌溉用的,然后建堰后又会导致淤积,所以在堰顶留口设叠梁闸,经常开启为了排淤、排水。
在中国地图上,以堰口命名的乡镇比比皆是。
在许昌,就有一个以堰口命名的社区。本期《许昌往事》,我们就来关注魏都区丁庄街道办事处北堰口社区。
几天来,记者多次来到北堰口社区。这里是一个因水而兴的社区,已经干涸的高底河曾经流经这里;清潩河将王姓人一分为二,此后有了南、北堰口之分;这里还有清潩河游园美景,以及王姓人世代守护的王允墓……
□ 记者 张铮
冢顶古柏,见证千年风云
四月的许昌,天蓝水碧、草长莺飞。位于北堰口社区的王允墓上草木茂盛,墓顶有一株古柏,郁郁葱葱、苍劲挺拔,墓东是缓缓南流的清潩河。
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王允墓又称堰口汉墓。该冢高约5米,占地176平方米,冢顶原有柏树两株,现仅存一株。
走进北堰口社区,当记者提起王允墓时,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王允墓上原来有两株古柏树,后来被人伐走了一株。”已经82岁的居民王丙才告诉记者,打他记事儿开始,王允墓基本没有变化,村民都把该墓视为王家祖坟。
王丙才老人的话也得到了其他居民的印证。“清潩河畔,原来是我们堰口王姓的墓园,王允墓为上,之后依次排开。”居民王宝山说,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而且村民都姓王。
要讲堰口往事,我们就要从王允的故事说起。王允在少年时就在同辈中脱颖而出,而且在当地很有名气,因此19岁时,王允就被推举为了郡吏。
王允少年成名,并与许多达官贵人相识,最主要的是他年少入仕,使他很早就有了为官的经验。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他智设“连环计”,和吕布共同诛杀董卓。董卓死后,他本应安抚董卓的部下,稳定局势,却急于求成,激怒李榷、郭汜二将。
李榷、郭汜将王允、汉献帝围在宣平门喊道:“董卓乃社稷之臣,王允设计谋而杀,特来报仇,但见王允,便退兵。”王允对汉献帝说:“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废国家,臣请下见二贼。”王允遂向汉献帝行礼后走下城楼,当场被李榷、郭汜斩杀。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公元196年,汉献帝到许昌后,用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了王允。后来,汉献帝又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允墓是市区一处较为著名的三国名人墓冢,对研究汉墓及三国文化有一定价值。2016年,文化部门结合水利建设,对该墓冢进行了加固保护和环境美化。2017年,王允墓被市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代居住,只为守护王允墓?
北堰口社区的居民都姓王,而且居住在王允墓附近,他们和王允有啥关系?是王允的后人吗?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又一次来到北堰口社区,寻访一些老年人。“我们是王允的后人,世代在河滩边居住,就是为了给王允守墓。”王广贤、王来柱两位老人都这样说道。
随后,记者又找到王宝山,他告诉记者,王姓村民是从山西迁过来的,以前还有家谱,后来不知何故,就没有再续家谱。
《后汉书》记载,王允山西太原人。王允出生在官宦世家,是山西的一个名门望族,接受了较好的文化熏陶。
“王允的性格很坚强。”王文远说,他平日里喜欢研究三国文化,因为王允墓的缘故,他了解了很多关于王允的故事。说起王允的坚强,我们不妨听听这段故事。
当时也有很多世家大族,比如袁绍、何进等,但是他们不如王允那么坚强。王允在朝廷与宦官张让争斗,结果屡次被张让陷害下狱,但是王允并没有放弃,他继续与张让周旋,在多人的帮助下,最后王允才被释放。
王允出狱后,改名换姓,离开了洛阳。汉灵帝去世后,张让杀了何进,董卓、袁术奉召进京讨伐张让。
于是张让等人挟持少帝出逃,朝中大臣们吓得不知所措,根本没人去管少帝的死活。可是王允却不惧危险,立即派人与尚书卢植去保护少帝,事后又迎接少帝回宫。
王允的出身和他坚强的性格,是他扳倒董卓的外部条件,但是只凭这两点,他是不可能扳倒董卓的。王允最后除掉董卓还是靠他的谋略。
“到底是不是王允的后人,我们也无从考证,但祖祖辈辈都这样口口相传,我们也相信王姓人就是王允的后代。”王丙才说,王允墓是他们王家人的祖坟,他们世代守护着这座汉代古墓。
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
“王允是个乱世英才,忠君爱国。”“貂蝉戏吕布就是王允的计谋。”在北堰口社区,提起王允,老幼妇孺无人不知。
其实,后人对于王允的评价褒贬不一。褒,是因他智除董卓,为东汉王朝除去了一大奸佞;贬,是他因性格葬送了自己,也毁灭了东汉王朝夺回权力的最重要的机会。
不过,对王允来说,他无疑是东汉王朝的忠臣。
王允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民众的称赞。但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其旧部时急于求成,激怒李榷、郭汜二将。
记者了解到,在王允传奇的一生中,还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提及,这便是他对汉代图书、档案等文化典籍的收集和保护。董卓迁都长安时,王允特意把兰台、石室两个藏书馆所藏的图书和档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运往长安。
“诸藏典策文章,宽共部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惟盖,小乃制为滕囊。”后来,王允又收集了汉朝其他书籍,一律上奏珍藏,“经籍具存,允有力焉”。
1800年的历史风云席卷而过,我们也无从考证堰口王姓居民究竟是不是王允的后代。但王姓村民世代居住在此,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