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峰塔

情谊绵长的思友之诗

□ 白华

徐干(170—217),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东汉末北海剧(今寿光境)人,自幼勤奋好学,15岁前就已能“诵文数十万言”。由于他“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在20岁前便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徐干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汉末年,当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专志于学。曹操几次委任,他都称疾不就。徐干擅长辞赋,能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曹丕极为赞赏。其著作除《中论》外俱已散佚,后人辑的《徐伟长集》也已罕见。

刘桢因平视曹丕妻甄氏,被曹操判服苦役。其在服刑期间非常想念徐干,就给徐干写了《赠徐干》,以表达对徐干的思念之情。徐干读了刘祯写的赠诗后,就写了这首《答刘祯》来回赠刘祯,同样表达了对刘祯的思念之情。

该诗“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两句写分别之日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天,为后面写二人感情之深做铺垫。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我对你的思念多么深重,虽然分别没几天,但我感觉如同分别了好多年。此句明显套用《诗经·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句的意境。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这里将相距之近与相见之难对比,加重了对友人的思念。刘桢《赠徐干》“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之句,二人处于不同的部门:刘祯因罪被拘禁,而徐干为官在西掖园,两地很近,但两人无故不得相见,因此才有路在咫尺,难涉九关之叹。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全句说,盛阳的夏季,草木昌盛而繁茂。全诗前六句写情,结尾两句写景,以草木之繁茂喻比诗人与刘桢情谊之绵长,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出无限的回味和深长的意境。

这首诗明白如话,无丝毫矫揉造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以“与子别无几”领起,以“其愁如三春”相接,极写相思之深;以“虽路在咫尺”与“难涉如九关”相对比,续写相见之难。在相别与难见的内心情感矛盾冲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友人的思想情感。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从其所表达形象的生动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中,可见诗人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