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峰塔

□ 欧阳旭强

“书记桥”

我的家乡一个古朴、美丽的村庄,坐落在首山之脚、汝河之滨,按照行政区划分属襄城县麦岭镇。村西南有一座小桥呈拱形,像微缩版的赵州桥。整座桥虽没有使用一颗钉、一寸钢筋,但坚固无比。风风雨雨40多年,她没有苍老,河水轻拍桥墩,如母亲在温柔低语,讲述着往日的故事。

我小时候,河上没桥。小河将我村两个生产队(现在村民小组的前身)的田地分为两部分。小河流水潺潺,灌溉着农田,滋润着土地,也给大家带来很多不便。村民要等到河水枯期,用土从两岸合拢,才能将生产资料带到南岸。这种费劲的方式延续了很多年,如有一座小桥能架通南北,是几辈人的梦想,但是因为穷一直未能实现。

1976年,一位被大家称作周书记的公社干部来到我们村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周书记是公社书记,在村民眼中是“大官”,但他毫无架子,每天和村民一样到地里干活儿,吃的是“派饭”(生产队长派到谁家就在谁家吃饭,不管好赖)。

周书记在我家吃饭时,我的母亲每次都为他炒最好的菜——煎鸡蛋,馋得我流口水。周书记吃过饭后,总会掏出两角钱和四两粮票悄悄放到桌子上。那时候,干部在老乡家吃饭都要交饭钱。纯朴的乡亲一般不收,但干部会想法把钱和粮票塞到乡亲手中。

劳动了几天后,周书记和生产队的干部商讨建一座小桥。干部们都打退堂鼓,说是没有钱!周书记说,他可以想办法请来县里的技术员,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员来后,对地形进行勘查、设计,说可以用石头、白灰建桥,尽量节约成本。

一块石头运到村里要两角二分钱,为了节约成本,周书记和村干部商议后,决定动员乡亲们到首山上拉石头。当时,拉石头全靠人力拉着架子车从山上把石头运下来,由于山高坡陡,崎岖的小道充满了危险。有一次,不到18岁的欧阳干超因为没有经验、力气不足,眼看就把不住车了,周书记赶紧跑上去牢牢扛住架子车。

春寒料峭,正式动工时下水作业的村民有畏难情绪,但周书记挽起裤腿就下水了。就这样,他亲自指挥、技术员无偿支持,没有花钱的小桥经过5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建成了。晚上,周书记在我家吃饭,爷爷给我了五毛钱让我打一壶散酒。乡邻送来了自己种的蔬菜。

周书记说:“小桥通了我高兴,今晚就陪爷们儿喝一次!”最后,村干部和大队干部都来了,说是要给桥起个名字,在桥体的中间刻上“书记桥”,这是大家对周书记帮忙建桥的感激之情。但周书记拒绝了,他说桥能建成靠的是大家的智慧和勤劳,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我参加工作后曾打听过周书记,熟知他的人说已故去。周书记生前说他深爱麦岭这片土地,深爱这一方热爱共产党的老百姓。他要学习焦裕禄,死后葬在他奋斗了大半生的麦岭岗上。现在,麦岭岗上周书记的坟头仍在,模范共产党员周书记的事迹仍在流传。桥虽然没有名字,但在老百姓心中,它永远叫“书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