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婵 通讯员 李俊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杨玉中就在钧瓷的故乡——神垕与钧瓷打交道,如今他已82岁。近70年来,他唯一的工作就是烧制钧瓷。
现在,他仍在窑口烧窑,仍在拉坯,仍在配釉……他是目前一线工作年龄最长的大师。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神垕镇的玉中钧窑,拜访已到耄耋之年的杨玉中。
神垕镇依山傍沟,平地极少,玉中钧窑就建在去往南山的一小路坡之下,院内平坦宽豁,墙壁上置有各式各色钧瓷作品,古色风雅。在钧瓷制作间,我们见到了杨玉中,他正认真地给满身是泥的孙子杨萌菲传授拉坯技巧。
1“常吃亏”让他有了出国机会
1939年4月出生的杨玉中从15岁开始就踏入了钧瓷行业,在神垕第五生产合作社(钧瓷一厂前身),从最基础的钧瓷制作工艺学起。他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熟练地掌握了钧瓷制作的各种工艺,并逐步成为实验室的技术骨干。1982年,他担任钧瓷一厂技术科科长。
杨玉中每天都比别人晚走半个多小时,他会再次确认各个技术指标有无差错,确保钧瓷烧制质量。按照杨玉中的说法是,家里人常因他晚下班而埋怨他,说他“老吃亏”。他对家人说:“吃亏是福不是祸,工作和家庭生活一样,要学会吃亏,况且多干一点儿是对厂里作贡献,咋叫吃亏呢?”
天眷勤者有所报,正是因这样一个被家人称为“吃亏”的习惯,为杨玉中带来了一个走出国门的机会。
1986年的一天,下班时间已过,杨玉中确认各项工作无误准备离厂时,碰到了几个来厂参观的人。厂长因有事要走,叫住了杨玉中,让他陪同。参观的人是北京来的,说想要看手拉坯展示。拉坯师傅已经下班,杨玉中找来师弟苗发明顶一顶。谁知苗发明说:“我的拉坯手艺还是跟着你学的,你技术高,你来吧。”他说完撇下杨玉中一人就走了。无奈,杨玉中只好自己演示。结束后,参观的人又问道:“你会削坯吗?”杨玉中说:“会!”参观的人看杨玉中样样在行,很满意。
这时,参观的人才表明来意,他们是代表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团来寻找传统技术的艺人赴美演出的。
杨玉中一直认为这件事是偶然,后来才知道,展览团去了钧瓷二厂、国营瓷厂,因为没有拉坯设施或拉坯师傅不在等,最后去了钧瓷一厂。由于杨玉中几乎完美的表演与展示,符合选择技术人才的各项技术标准,所以展览团认为他是最好的人选。
2在美国,他荣获“拉坯‘魔术师’”称号
赴美传统文化手艺人主要是向美国人民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艺人们的每一项绝技表演都代表着中国,所以他们在技术上的表演要精益求精。
杨玉中表演的是中国五大名瓷中钧瓷的制作技艺。
8个月,240天,每天6个半小时的展演时间,杨玉中把钧瓷制作技艺从配料、揉泥、拉坯、造型、上釉、烧制一系列流程一次次地完美展示了出来。
在杨玉中的钧瓷展演区,经常有大量观众围观。大家仔细地看他如何通过一双手将没有生命、湿润的泥团变得温柔乖巧。泥团跟随着他的双手一边旋转,一边慢慢升高、延展、合拢、弯曲,最后形成具有灵性的器物。
取坯是杨玉中的绝活儿。他用左手食指在作品底部内稍作固定,手向水里一蘸,轻轻将完整的坯体取下,脱离处很规整,不见痕迹。然后,他轻轻用右手在坯胎底部来上一圈儿,便把一只完美的坯体放在晾坯台,动作一气呵成,作品完美无缺。
观众看他取坯时十分惊叹,拍手欢呼,都说他制作钧瓷就像在变魔术一样。杨玉中在美国被称作“中国魔术拉坯师”,并受到当地市长接待。
在美国表演期间,杨玉中不仅注重钧艺的表演性,而且保护了钧瓷的神秘感。
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著称于世,钧瓷的窑变艺术离不开独特的釉料。从家乡带去的釉料有限,不到两个月就用完了,在异国他乡,水土不一,想要用当地的泥料呈现出好的窑变效果,谈何容易!
为了保证钧瓷的烧制效果,他经常去当地的泥釉厂里,选择各种细度、黏度、承受温度不同的泥釉做实验,配比一次不成功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四次……泥釉厂的人看他如此坚持不懈,赠送他一本《泥釉加工技术》。
他通过学习,研究各种泥料中硅、铝、铁、钾、钠、钙、钛六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根据金属含量与神垕当地的泥釉相比对,成功配比出了仿宋钧釉,但其与真正的钧瓷釉又有不同。这样,既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技艺,又能呈现给大家钧瓷里蓝外紫的窑变观赏效果。
此行结束途经香港时,有位教授得知杨玉中的钧瓷技艺后,想出资10万美元邀请他到香港发展,但杨玉中婉言谢绝了。他对这位教授说:“如果可以,很欢迎你到神垕来投资建窑。钧瓷的根在神垕,我的根也在神垕。”
3年龄最长的“一线大师”
杨玉中1990年从钧瓷一厂退休,先是被聘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顾问,后因他时刻挂念传统的煤烧技术辞去了工作,便到传统窑厂担任顾问和指导。
他说:“我一天看不到窑和钧瓷,心里就难受。我这辈子都在和传统的钧瓷窑炉打交道,陪伴它们已有几十年了,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后来,他干脆回到家里,和儿子杨杰召及孙子杨萌菲一起创建了玉中钧窑。
在建立玉中钧窑之初,杨玉中就立下规矩,要严格按照钧瓷一厂的工艺流程、选料标准、烧制技艺、釉料配方进行生产,用煤窑烧出当年钧瓷作品的神韵。
近年来,钧瓷一厂传统造型的钧瓷陆续在一些古玩市场出现,其煤烧的厚重、造型的逼真、釉色的透活令喜爱传统钧瓷的人爱不释手。而杨玉中传统技艺烧制的钧瓷,是钧瓷收藏爱好者追求的品牌之一。
在继承传统造型和配釉的基础上,杨玉中在子孙的提议和配合下有了很多创新,很多作品在全国、全省的大赛中获奖。不论器型和釉料如何变化,杨玉中都坚持必须手拉坯,必须煤烧。
传统钧瓷有一个缺点就是滚釉,也称为气釉泡。杨玉中通过那本从美国带回来的《泥釉加工技术》,认识到钧瓷烧制中出现釉泡问题可能跟釉料细度过高有关。
他用不同颗粒的泥料,通过两三个月的实验,成功解决了多年来钧瓷在烧制过程中产生釉泡的问题。
杨玉中的家人劝他不要再亲自动手了,在一旁指挥指挥就行,但他不听,每天还是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饭后,他便催着儿孙干活儿,拉坯、上釉、装窑。待火点着后,他便亲自坐在火膛边,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一直到火停。
“不求一时之荣,但争一世之誉。”祖孙三代,一脉相承,坚持传统煤烧,为的是烧制出世代相传的钧瓷艺术品,他们将匠人精神融入钧瓷的型和釉,踏踏实实地走属于自己的钧瓷路。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