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大慕庄旧事(二)

许昌大儒慕甲荣何以名扬江浙?

□ 记者 毛迎

在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村,慕天佑和村民在讲述前清举人慕甲荣私塾旧事。 记者 谭宜姝 摄

前清举人慕甲荣像 记者 谭宜姝 摄

←扫描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核心提示

市区西湖公园有一组“许昌十二贤士”人物浮雕,自西向东排第一位便是慕甲荣。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慕甲荣潜心经史,留意训诂,为文剖析理蕴,精刻沉实。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以拔贡中举,著有《述德堂大小塾课先入言》等。

关于慕甲荣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较少。记者在大慕庄社区采访时,听慕甲荣的后人讲述了大量关于慕甲荣的故事。慕甲荣是清末许昌县一个饱读诗书、致力教育的名儒,他聪敏好学、善良宽厚,以献身教育事业被后人称道、铭记,成为大慕庄宝贵的“文化财富”。

吃馍蘸墨,读书达到入迷境界

“先祖慕甲荣读书非常刻苦,得了一个‘活柩子’的绰号。关于这个绰号,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慕天佑说,慕甲荣的母亲原本是个丫鬟,脚下长有肉猴,该特征恰与家主老夫人相同。老夫人认为这是富贵相,便让其子(慕甲荣的父亲弘儒)收慕甲荣的母亲为妾,后生下慕甲荣。慕甲荣在家排行第六,因是二房所生,所以常被人看不起,被唤作“小六子”。

慕甲荣为给母亲争一口气,童年就下定决心刻苦攻读。他吃住都在二楼书房,从不与外人接触,读书经常进入忘我的境地。有一天吃午饭时,丫鬟送上菜馍、蒜汁,他边吃菜馍边看书。当他吃完菜馍,才发现把墨汁蘸光了,而蒜汁丝毫未动。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村。因此,人们送他绰号“活柩子”(意谓活人被封闭)。

“慕甲荣考取举人后,人们不再叫他‘活柩子’‘小六子’,而是有礼貌地称他为举人老爷。”慕天佑说,慕甲荣19岁考中秀才,5年后考中举人。

在大慕庄社区,慕甲荣“才压三江”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慕甲荣进京赶考。在京城,浙江考生和河南考生同住一家客栈,客房有楼上、楼下之分。为争住上楼,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以“比文”论输赢。比赛内容一是背书(双方参赛者骑快马从午朝门外的石碑前跑过,过后背出碑文内容),二是走马观碑文。河南才子推荐慕甲荣出赛。背书时,浙江才子正背如流,慕甲荣倒背如流。走马观碑文时,慕甲荣更是“过目不忘”,河南才子因此胜出。

晚上,浙江才子外出,灯笼上写着“三江才子”4个字。慕甲荣知道后,通知河南才子在灯笼上写上“才压三江”4个字。浙江才子看后大为不满,提出再赛,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写出30篇文章。最终,慕甲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章,且引经据典,论理精辟,博得众人喝彩。

投身教育,对贫困生不收银两

慕甲荣一生酷爱读书,才高八斗,遗憾的是最终没有考中进士或状元。他怀揣报国之志,投身教育事业,创办私塾,四处讲学。他在任禹州训导期间大胆改革,为许州、禹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国十二年《许昌县志·硕儒》篇记载:慕甲荣“潜心经史,留意训诂”,著有《述德堂诗稿》两卷,《述德堂》一部,《先入言》一本,均于清同治十二年刊刻行世,成为入学者的必读之书。

“‘述德堂’是先祖慕甲荣创办私塾的名称。慕甲荣致力于教育事业,曾考中文举的慕连山幼时家庭贫困,慕甲荣登门邀请其进入私塾学习且不收银两,这种宽厚仁慈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赞扬。”慕天佑说。

慕连山童年时,天天跟父母一起割草喂牛、拾柴做饭。幕甲荣得知情况后,登门同慕连山的母亲商量他读书的事。慕连山的母亲说家里没钱,没办法让儿子上学。慕甲荣说:“去我的私塾读书,不收你银两,中不中?”慕连山的母亲听说不收银两,倍感温馨,随即答应让慕连山到慕甲荣的私塾上学。

慕连山入学后,在慕甲荣的教导下,用心功读书,孜孜不倦,遇到疑难问题就请教,直到学会为止。假期期间,父母带他走亲访友,或者在田间干农活儿,他都带上书本,有时间就读书。几年后,慕连山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文字》《弟子规》《四言杂字》等启蒙书。慕甲荣看到慕连山聪敏好学,便教他四书五经,还教他写诗词、做文章,不断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清代嘉庆年间,慕连山参加许州乡试考中秀才。1804年,他参加省会试,考中甲子科举人。

因材施教,“八考七中”传美名

“先祖慕甲荣不仅在本地开办私塾,而且曾先后到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讲学。他学识渊博,教育学生有独到的方法,在江浙一带很有名气。”慕甲荣的后人慕福全说,幕甲荣在江西九江讲学时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慕甲荣讲学通俗易懂,论理透彻,平时不爱读书的人听了他的课也会被深深吸引。

“慕甲荣注重因材施教,在摸清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心理状态后,会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慕福全说,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他着重提高、扩大其知识面;对学业比较好的学生,他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为主;对应试生,他采取“开小灶”的方法进行辅导,教技巧、讲经验,出题测试,做到师生心中有数。“有一年,慕甲荣选送八名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其中有七人考中,留下了‘八考七中’的美谈。”

“慕甲荣才华出众、教育有方,在江浙一带被尊称为‘慕夫子’。至今,江浙还流传有他‘智取宝剑’‘奇解无名碑’‘喜对翰林碑’等传奇故事。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并撰写了不少蒙学教材,影响非常广泛。”慕天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