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核心提示
建安区苏桥镇南村社区的葛氏居民,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他们已在许昌扎根600余年。南村葛氏居民以礼义传家,是清朝许昌为官最多的家族。
《许昌县志》记载,清朝南村葛氏族人中官居二品(道衔)、四品(都司)、知县、千总及其他有官职者40多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有文举3人,武举1人,拔贡、廪生、生员、监生数十人,在当时的许昌可谓是人才济济。
日前,记者来到建安区苏桥镇南村社区,为您讲述南村的辉煌过往。
葛氏先人出于嬴姓?
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甚至是大半个中国,都流传着一首儿歌:“问我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根据考证,我们的先祖是从山西洪洞县迁过来的,村口的大槐树就是很好的见证。”组织建设葛氏文化馆的南村社区居民葛和生告诉记者,许昌的葛氏是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
记者翻阅大量资料了解到,元末,战乱频繁,河南、山东、江苏及安徽等地的人口大规模断崖式减少。明朝,为了填补其他省份的人口空缺,就在山西洪洞地区举行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
“我们的始祖也是一路向东,行至苏桥时,发现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于是就停留了下来,在这里繁衍生息600余年。”葛和生说,村口那棵大槐树就是先祖种下为了纪念故乡的。
众所周知,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据《葛氏族谱原序》披露,葛氏先人原是出于嬴姓。”葛和生说,到了明末,因遭受战乱,葛氏家谱失传。
葛氏和嬴姓有何渊源?葛天氏下传四十二世至伯益之时,当时属于嬴姓之国。《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如今的瞿、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等姓,几乎都源于嬴姓。
一次善举奠定家族发展?
行走在南村社区的大街小巷,记者看到最多的便是老建筑,让人随时可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记者先走进了葛家大院,如今这里是居民葛发民的家。“这房子有三四百年了,如今我还住在这里。”葛发民说,他家中的三间堂屋和两间东屋配房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正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有前檐廊,廊下有两根直径为30厘米的木廊柱,柱下有鼓形柱础,房屋的门窗上有精美雕刻。堂屋两侧墙体上雕有花草鸟兽等精美图案,地面上铺的是一块块磨得发亮的青石板。
葛发民说,这座房子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抗战时期,这里还存放过备战盐。2011年11月,这座老宅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顺着葛发民家往西走,还有一处清朝建造的门楼。看着这座高大气派,雕工精美的门楼,记者能想象出它当年的荣光。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
“你看,门楼上还有一个圆形的孔,听老年人讲那是瞭望孔。”居民葛红周告诉记者,原来这里的老房子,建筑规格都不一样,都是根据官职建造的。
葛红周还告诉记者,市区东大街有名的葛公馆,是葛氏后人葛兆堂的官邸。据了解,葛公馆建于清咸丰年间,大院为并排三座插花门楼,房舍有数百间,占地一公顷。1950年,这里的房屋被卖出一部分,捐献所得部分捐给国家,用于支援抗美援朝。
那么,葛家这支移民家族,是如何成为名门望族的?南村居民葛根生说,他听老辈人讲,葛家人的发家与一次抢亲有关。
有一年,一支迎亲队伍遭遇土匪抢劫,新娘被勇敢的葛家人救下。后来,这位新娘为了感谢葛家的救命之恩,便改嫁到葛家。新娘为葛家人带来不少金银财宝,为其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葛家除了官员多外,还有很多生意人。其中不少葛氏后人做食盐生意,南村的主街叫就碘盐街。清末,葛家的大院有380间房子。”葛根生说。
南村为什么会出这么多官员?
那么,南村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官员?有很多人不禁联想到一个词:风水。其实,葛氏家族兴旺的主要原因是葛氏家族老祖宗留下的尚德、孝友、勤俭、才学、仁爱、廉洁、忠心效国等家训。正是良好的家风,才使得葛氏家族的子孙兴旺发达。
在葛和生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2010年修建的葛氏文化馆。“我们做这个事情,就是为了弘扬葛氏文化,传承启迪葛氏后人。”葛和生说着,拿出家谱告诉记者,他们葛氏一族自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许,至今已有600余年,繁衍十七世3000余人。
“我们葛氏后人,在清朝,可谓是人才济济。”葛和生说,根据《许昌县志》记载,清朝南村葛氏族人中官居二品(道衔)、四品(都司)、知县、千总及其也有官职者近40多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有文举3人,武举1人,拔贡、廪生、生员、监生数十人。
勤政为民、教育有方的葛兆堂。由于在管理河运上成绩卓著,被授予候补直隶州官衔的嘉奖,后又加授道台官衔。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春,他丁忧返乡,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遭遇大灾荒时,他慷慨捐米麦200石救济灾民。还有为民解忧、为官清正的葛鸣菴,清末许州名儒、教育家、举人葛顺昌……
在葛和生的讲述中,记者不禁感叹。古语云“富不过三代”,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繁盛到三代。而葛氏家族却在寒素、勤勉、笃学的家风影响下在200年间英才辈出。
“我们葛氏一族以礼义传家,以诵读诗书为业。”葛和生说,这些官员虽然职位差距巨大,他们任职的地域跨度数千里之遥,经历也不同,却无一有贪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