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三里桥社区旧事(二)

世事变迁,三里桥繁华不在

□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如今的三里桥小区。

核心提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三里桥村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广大居民搬迁到多个安置小区,身份也由原来城郊的“半农半工”变为城市居民。但三里桥曾经的历史过往与繁华热闹,成为居民难忘的记忆。

他目睹了解放军攻进东城门

作为建党百年献礼之作,历时近5年拍摄制作、再现抗战英雄人物的大型抗战电影《血战许昌》,将于6月1日在全国公映,为许昌人所关注。《血战许昌》通过艺术手法,全景展现了1944年春,地下党组织的抗日自卫团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9师死守许昌、顽强抗击日寇的浴血战斗场景。

解放许昌时,三里桥居民宋宝堂曾亲眼看见一队队解放军持枪向东城门进攻,枪声阵阵。

今年87岁的宋宝堂德高望重。记者采访他时,看到他的耳朵上戴着一个助听器。“在我小时候,日军多次轰炸许昌城,敌机的轰鸣声让我的耳朵受到影响。”宋宝堂说,日军攻占许昌城时,因为家距离许昌城比较近,他曾亲身经历日军飞机的轰炸。

“有一次,日军飞机往我家投了一枚炸弹,爷爷险些被炸死。”宋宝堂回忆,炸弹落下后,将他家的木门炸出好多弹孔。幸好他的爷爷正蹲着身子在床下取香烟,不然就危险了。

“当时社会乱得很,土匪也多。我爷爷开有一个小卖部,平时就把香烟藏到床下。”宋宝堂说。

还有一次,宋宝堂来到许昌城的一个亲戚家,不一会儿就听见几架飞机嗡嗡地飞过来。亲戚连忙让他往家赶。当走到如今莲城大道的位置时,又有几架日军飞机飞过来,他连忙躲到路边的小水沟里。

“幸亏我躲得快,不然命就丢了。”宋宝堂说,日军飞机看到下面有人,随即用机枪扫射,一发发子弹打进小河沟,他看得一清二楚。日军飞机飞走后,宋宝堂连忙跑回家,吓得大哭不止。

三里桥繁华不在

曹操据许25年,成就了辉煌霸业。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曹操决定引西山水灌溉农田。他根据许昌西高东低的地势,命枣祗率将士在平地上堆积筑堤,一层一层加高夯实,形成了最初的高底河。

高底河古称潩水,自西北流向东南,贯穿许昌全境。经过千百年的冲刷,该河河道蜿蜒曲折,用“九曲十八弯”来形容都不为过。该河经城北水磨桥到徐湾、赵湾、三里桥时,成东西走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高底河河床不断抬升,河堤不断加高,中间形成30多米宽的河床。在造福两岸居民的同时,高底河不断抬升的河床成为两岸居民的心头大患。后来,高底河还发过洪水,使两岸居民受灾。

1955年,政府对高底河进行改造。经过开挖新河及裁弯取直,高底河变身清潩河。高底河经过改造,故道成为废河,沿岸居民纷纷取土垒墙、烧砖。此后,三里桥也被拆除,繁华数年的三里桥和高底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共许昌地委和行署等机关单位相继搬迁到市区七一路,曾经繁华热闹的三里桥村显得偏僻起来。

“没有高底河,我们进城就需要从清潩河上的一座小桥过。如今,横跨清潩河的文萃廊桥就是为纪念三里桥而修建的。”三里桥社区居民卢建国说。

2000年后,随着东城区开发建设,三里桥村被拆迁,居民被安置在周边的3个安置小区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准备在安和雅居小区内复原三里桥,让下一代人记住家乡的历史,留住乡愁。”三里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卢延安表示。

舞狮盘鼓队参演《大河儿女》

三里桥社区有一支舞狮盘鼓队,组建人就是宋宝堂。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三里桥舞狮盘鼓队打起盘鼓非常响亮,动作颇有气势,在东城区非常有名。让大家没想到的是,2012年,三里桥舞狮盘鼓队的10名队员有幸参加了电视剧《大河儿女》的拍摄。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2012年,《大河儿女》导演组准备寻找一支盘鼓队,参与拍摄第一集中的一场戏。导演组负责人听说许昌市东方红军乐团成员大多是许昌市剧团退下来的老同志,有一定的演技和功底,就把他们邀请过去参与拍摄。而许昌市东方红军乐团团长侯冠峰,又从三里桥舞狮盘鼓队中挑选了10个人,一起到中原影视城参加《大河儿女》的拍摄。

“三里桥舞狮盘鼓队的队员有10人参加,我是领头的。”宋宝堂回忆,参演前,他专门从网上下载了民国时期的《露营之歌》《抗敌歌》《海军进行曲》,让队员提前排练。拍摄时,他向剧组建议演奏《海军进行曲》,得到了导演安建的认可。

2014年, 由陈宝国主演的《大河儿女》在央视一套播出,第一集里就有三里桥舞狮盘鼓队的镜头。回忆起往事,三里桥社区居民都十分自豪。

如今,虽然已近90岁高龄,但宋宝堂热情不减, 逢年过节经常带领大家打盘鼓、舞狮子,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