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化圈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 记者 李翊飒 文/图

陈晓东在翻阅收藏的图谱。

陈晓东这个名字,对我市喜欢收藏旧书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办“好望角书屋”到21世纪初经营“好望角民间收藏”,再到如今流连于我市文峰塔附近的古玩市场,陈晓东已收藏旧书30多年。他不仅仅收藏旧书,一些带有文化气息的旧物件也是他青睐的东西。他收藏的物品占据了家里的几乎所有空间——常规大小的两间储藏室、一间车库、书房、客厅、餐厅甚至地板。

陈晓东这个名字,对我而言也不陌生,同事对他的采访屡见报端。比如,2008年,本报刊发了题为《超前一步是商人》的文章,文章讲述了陈晓东夫妇在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2009年,本报刊发了题为《400余张选民证见证人民当家史》的文章,文章介绍了陈晓东收藏的第一张1953年到最后一张2007年的400多张选民证的故事;2015年、2017年,本报也相继对陈晓东有所报道。

陈晓东的事迹很容易在报刊中查询到,但是,我对他背后的故事更有兴趣。他为什么喜欢旧书?他收藏的那么多物品从何而来,收藏的过程有着怎样的艰辛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文化圈的一隅打拼多年,他有什么样的心得和希冀?

5月21日,我扣响了陈晓东的家门。

1.“我从小就喜欢书”

5月21日,天气晴朗。当日9时,阳光已经很“热情”了。在约定的时间,我来到了陈晓东家。踏入他家门的那一刻,入眼全是书。沙发和茶几像是点缀,就像夜幕中被薄云掩映的稀松星星,毫不起眼。

我是个喜欢书的人,尤其是纸质书,看到陈晓东的满屋书籍,我内心激动,忍不住在书架前驻足,小心地翻阅起来。我之前觉得自己阅读量还可以,可是在这些书面前,我自愧不如,感觉自己所知异常欠缺。

“我从小就喜欢书。小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父亲的一个大木箱,看到里面满当当的书。”陈晓东说,“我小的时候不像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书,那时候我家条件不好,所以看到书时,我既好奇又觉得它们神圣。”

上学后,陈晓东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同学们听。他于1983年读中学时,与同学一起成立了我市较早的文学社团“浪花文学社”。

陈晓东参加工作后,因为业务关系,与造纸厂有所联系,这又给了爱书的他进一步接触书的机会,从此,一发不可收。

后来,他脱离稳定的工作,将收藏旧书作为职业,这其中对情怀的坚守可见一斑。

2.“为守护传统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

陈晓东的爱人邓富华也是收藏爱好者,不过,与陈晓东收藏的广度不同,她几乎把所有精力用在收藏旧报纸上。2014年,邓富华从扬州购买了一万多本报纸合订本,从中整理出1949年10月到2000年10月国庆节当月的报纸合订本30多种近500册。

2017年4月,陈晓东在本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许昌图书馆正在筹建三国专题文献馆,这让他为之一动。因为多年来,他与爱人收藏了三国类书报1000多册(份)。

当年4月20日,他与许昌图书馆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借助许昌图书馆向广大群众展示自己珍藏多年的三国文献史料。

当年4月27日上午,位于许昌图书馆的三国专题文献馆正式开馆。在众多曹魏文献典藏中,两份1959年的《光明日报》分外醒目:一份1月25日的报纸刊登了郭沫若的《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这篇文章开了对曹操高度评价之先河;另一份2月19日的报纸刊登了史学家翦伯赞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它们很快引起了市民的注意。

这两份报纸及部分参展的曹魏史料便是陈晓东、邓富华夫妇提供的。

“为守护传统文化,我会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陈晓东说。

3.“通过一本书,出售大量烟标”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鲞铺》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烟火之味,是生活的本真。又有诗云:“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没有铜钱可做来。”物质基础很重要,但是也要有道德修养,摒弃拜金主义。

人生,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如果说烟火是柴米油盐,那么清欢就是情怀与诗意。一腔热情并不能养家糊口,而养家糊口有助于热情更好地升腾,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动力,从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陈晓东的爱人邓富华性格开朗,很有生意头脑。“2000年初的时候,我自学网络知识,创建了‘民间收藏网’,将我收藏的旧报纸以及我爱人收藏的书刊等物件拍照上传到网络进行交易。”邓富华说,“有一次,一个客户通过我的网站购买了一本与烟标相关的书籍。我猜测他对烟标感兴趣,便与他聊起烟标的话题,并透露出我家里有大量的烟标。”

不出邓富华所料,这个客户是烟标收藏者。

“通过一本书,出售了大量烟标。”陈晓东对爱人非常佩服。

旧书籍、烟标等物件是陈晓东夫妇在日常点滴中汇聚而来的,凝聚着他们的大量心血。“很多书我都不舍得出售,我对它们爱护有加。”陈晓东说。

邓富华的旧报纸多用来制作生日报,服务有所需求的客户。“现在对生日报有需求的客户比我刚做这行的时候多了。在我市,我刚经营生日报的时候,很多人的观念与现在不同,他们觉得把钱花费在旧报纸上不太值得。如今不一样了,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也高了。”邓富华说,“生日礼物贵在体现心意,送一份有创意和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是许多客户的心愿。”

4.“这让我快乐并带给我获得感”

陈晓东说,走职业收藏这条路,他有点滴收获,也伤痕累累,“创业之路没有轻松的,可是我终究不忍放手,因为有份情怀在里面”。

他在收藏旧书等物件的过程中,只要看到与许昌文化相关的,便会尽自己所能收藏起来,“这让我快乐并带给我满满的获得感”。

陈晓东说,随着电子书的兴起,纸质书尤其是旧书的客户有所减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书的重要性与珍贵性更加凸显。

“纸质书的客户,我觉得还是挺多的。我就挺喜欢阅读纸质书的。”我笑着说。

“既然这样,我给你推荐几本书。”陈晓东说完,拿出了几本他喜欢的董桥的书,“我觉得他的写作风格,你会喜欢。”

文中展示的图片除有说明的外,均拍自陈晓东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