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岁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合,不仅烧制的钧瓷名震“瓷坛”,而且创作的以钧瓷为主的诗作颇有特色。在王金合钧瓷展室内的大书桌上,放着他已发表或用稿纸誊写得清清楚楚的诗作有千首,满满两大箱子。难怪北京一名顶级收藏家说:“王金合炉钧烧得美轮美奂、别有洞天,诗也写得畅快流利、朗朗上口,可谓是钧界响当当的‘两栖’人物。”
1王金合炉钧引领炉钧潮流
钧瓷的美,关键在釉色。河南禹州神垕镇的王金合在几十年的创新研制中,有1000多种钧釉配方,这些釉方有的呈红色,有的呈绿色,有的多色相间,异彩缤纷。其中,最独特的一种釉方叫“山水窑变釉”,用此釉方可在一件器物上出现集红、紫、绿、金、银以及铜色斑块或结晶体的色泽效果。同时,釉面上的色点、色线、色块构成独特的浅深色泽机理,浅色调单纯明亮,深色调颜色丰富,深稳含蓄,且深浅色块间很多是一线之隔,像刀切一样,泾渭分明。釉面中的浅色块还相互间犬牙交错,有明显的齿状几何特征,型简意几,一目了然。另外,在不规则图案中有变化中的雷同,也有雷同中的变化,大面积的片状、条索状、山水状色彩等几乎出现在每件作品之上,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从上到下可见到蓝、红、紫色形成的分段彩虹样色泽,给人一种稳定的艺术效果。
北京收藏家邹之麟说:“20世纪90年代初,王金合专心致力于炉钧审美现代化的探索,经过刻苦历练,终于烧制出釉色对比强烈、颜色丰富、深邃淋漓、风格独特、能反映时代高度的新炉钧。在炉钧历经百年之后,我们在新炉钧的基因里,惊喜地发现了美术史上印象派基因和后印象派基因的遗传片断,真乃让人眼前一亮。”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宁刚院长不久前看到王金合的钧瓷后,也说:“来到王金合的钧瓷展室,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窑变之美。”
王金合的炉钧在专家、收藏家们心中有了引领炉钧潮流的声誉。
2用诗的形式展示钧瓷烧制技艺
一件完美的钧瓷成品,需要经过72道工序,从选料、和泥、制坯、上釉,到装窑、点火、出窑,每一道工序都有着极其严格的技术要点。哪道工序出现差错,就不会有完美的作品出现。
王金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其每道工序的要点和经验。后来,他发现这些总结出来的要点经验很有规律,有的是七字,有的是五字,汇到一起,像是首诗。刚开始时,他在制作实践中遵循操作的口诀。时间一久,这些句子他能熟练到出口成章。后来,他把这些技术要点抄写在一个小本子上,等有“文化”的人来了,让他们看。因他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字是写的白字、错字,“文化”人看不大懂,就让他念。他用平直的河南普通话一念,却也顺畅流利、朗朗上口,有“文化”的人听后,觉得有点儿诗的韵味,就鼓励他、赞美他。这让王金合更加自信,大胆地创作了起来。
最初,王金合以钧瓷烧制技术的几十道工序为主要创作内容写诗,如《选料》:“神垕山中瓷土多,人背马驮出山坡。送到窑场炼成泥,手拉成型坯来做。”《修坯》:“上釉之前修素坯,千度火中来淬炼。检查坯体无毛病,认认真真来操作。”《上釉》:“炉钧施釉一道工,釉稠釉稀都不中。施釉之前调整釉,上釉薄厚手着摸。”《烧窑》:“烧窑工序最重要,炉钧窑变再一烧,升温曲线记眼中,气氛强弱控制好。”《出窑》:“一天一夜煤烧窑,冷却降温窑门开。搬出笼盔大家看,神奇绝妙显格调。”他把工序的技术要点以诗的形式写出,不仅让匠人们重温制作过程的艰辛,而且让观者从乐趣中读懂制瓷的复繁。
3触景生诗,内容宽泛
王金合非常爱看书,特别是艺术类的书。在众多的艺术品和画作中,他对印象派大师塞尚的油画《松》和我国现代画大师吴冠中的《双松》特别崇拜。
塞尚大师画的是一棵逆光中的松树,画作中的松树占满了整个画面,明亮的天光与逆光中处于暗部的松树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大小不一的片片天光色块和交错跳动的笔触使色彩化流动,充满活力。
吴冠中大师画的是两棵相依为伴的松树,逆光中的黄山松布局考究,行笔流畅,线条苍劲,浓淡适宜,一气呵成,诠释出两棵松树顶天立地的气势。
王金合用自己的釉方烧出了一件叫“八钉瓶”的钧瓷作品。瓶身上,釉变出浅黄色的不规则的纹路相互交织交融,特别是中间的一棵大松,形象逼真,构成了神奇如妙笔生花的奇松图。王金合当即吟出四句:“塞尚吴冠中,两人都画松;金合不会画,烧出迎客松。”
在几十年烧制钧瓷的过程中,钧瓷伴着王金合,而诗也由钧瓷而作。只要出了一件好的作品,王金合就会以作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有一次,省里一位领导问他烧钧瓷有什么诀窍,王金合说道:“路要一步一步走,煤要一锨一锨添。温度一度一度升,烧瓷急躁可不中。”颇得领导称赞。王金合经常想怎样为钧瓷作贡献:“白天想来夜里盼,咋为钧瓷作贡献。创业创新靠实干,烧出精品是好汉。古铜釉色虎豹斑,千年锈斑今朝现。昔时炉钧展新颜,钧瓷艺人再加鞭。”
4家庭生日诗会已举办了15年
钧瓷界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地的众多钧瓷爱好者和专家都知道王金合不仅钧瓷烧得炉火纯青,而且“顺口溜”诗作得颇为有趣。王金合的儿子建红非常支持父亲的这一爱好,时常给父亲买来古代与现代的诗作书。
15年前,王金合生日的前一天,建红对王金合说:“明天您过63岁生日,有什么要求没有?”王金合说:“过不过生日都没关系,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让我在吃饭前背诵我写的几首诗。”建红觉得爸的创意不错,就开始张罗起来。
第二天,建红早早来到饭店,定了一个大房间,除家人就餐的桌子之外,临时搭了个简易的“舞台”。中午饭菜端上桌后,王金合走上台,接过话筒即诵道:“六十三岁再创业,肖河岸边老窑匠。继承传统煤烧窑,赞钧美好诗句来。”这首读诗完后,他拿出一件钧瓷作品说道:“这是我几天前烧制出的一件竹节瓶,瓶口部为蟹黄色,釉质透活,瓶身以大片富有质感的荷叶绿为主,厚重浑朴,生机勃勃,间杂有高贵的葡萄紫和质朴的泥浆黄,色彩交融,互为映衬,窑变奇妙,构成一幅落日余晖下的长城画面,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如诗如画。根据它的特点,我作了首诗:落日余晖照长城,金龙盘旋金山岭。一年四季十二月,塞下秋来美如梦。”家人亲戚们听后拍手称好。随后,王金合说:“上个月,我烧了一件线条流畅的玉壶春,釉色清新别致,浓浅不一,红、绿、紫、白自然熔融,形成多姿多彩的画面,就像是一幅红枫染遍了江山的美丽图画。我也作了一首诗:一枫染世界,景色扑面来。红霞满秋韵,意境醉游人。老朽六三整,自得赏钧瓶。化泥为奇景,大美天合成。”念完这首诗后,王金合又念了几首诗,一首比一首精彩。
从那一年开始,每年的生日宴就成了王金合的“诗会日”。王金合对笔者说:“我觉得一年举办一次诗会有点儿不过瘾,我准备到八十岁生日时,办一个更多人参加的诗会,到时我的诗集也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