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文/图
在许昌周边,提起祖师社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祖师社区为啥名气这么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这里有座祖师庙,十里八乡的居民都知道;二是这里是中国“梅花拳”名师寇运兴的故里。
那么,“祖师”之名从何而来?乡亲们敬拜的祖师究竟是谁?这个紧邻清潩河的小村庄又有哪些历史过往……
祖师社区是一个有故事的社区。本期《许昌往事》,记者走进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祖师社区,为您探寻祖师名字的来历,讲述几百年来这个小村落发生的历史过往。
祖师之名从何而来,还要从祖师庙说起。不管是祖师公社,还是祖师街道办事处,祖师的名字一直在沿用。
祖师社区除了名字有来历,还是“梅花拳”名师寇运兴的故里。
这里还有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祖师庙刘氏宅院。据说这座宅院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名字由来】 从“干沟刘”到“祖师”
5月30日,记者沿清潩河一路向东,找到了祖师社区。走进祖师社区,记者看到的是一座座漂亮的房子,一条条整洁的道路。
而在文化广场上,记者看到的是正在锻炼的村民和玩耍的孩子。村民们说:“村里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好了,每天还能和村里人聚到一起锻炼身体,幸福满满。”
记者了解到,祖师社区居民姓氏比较多,但以刘氏为主,还有贺、寇、薛等其他姓氏。得知记者是来了解祖师社区名字的来历,不少老年人围了上来。
“说起我们村的历史,得有500多年了,听祖辈们讲,原来村边有条干河沟,而且居民以刘姓居多,村名叫‘干沟刘’。”村民贺长马说,后来,大家在村边建了一座祖师庙,村名也就从“干沟刘”改成了“祖师”。
“清潩河从我们社区的西北方向流过来,再从社区的东南方向流出去。”贺长马说,站在清潩河的南岸,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祖师社区”四个大字。而在宽敞的广场右边,则是大名鼎鼎的祖师庙。
“祖师社区西南角有个大水坑,我们都叫它‘薛大坑’,小时候经常在里面洗澡、捉蛤蟆。”贺长马说,1956年开挖清潩河时,祖师庙因为挡在河道上被拆,如今的祖师庙,是后来在原址上复建的。
【寻根问底】 祖师庙里敬拜的祖师到底是谁?
祖师庙究竟是何时建的?祖师社区的老人们谁也说不清楚,大家只知道祖师庙有几百年历史了。
贺长马是祖师社区的“百事通”,他告诉记者,祖师庙是村民们为了纪念真武大帝而修建的。
“原来祖师庙有四通石碑,上面都有文字记载,但后来祖师庙经过拆迁后,这些石碑也早已不见了踪影,所以现在没人能说清楚祖师庙修建的年代。”贺长马说,他听老一辈人讲,祖师庙原来占地20000平方米,有钟鼓楼,有主殿及配殿,还有四通石碑。
听了贺长马的介绍,记者才知道原来祖师庙里敬拜的祖师是真武大帝。
那么,老百姓为何要敬拜真武大帝?
翻阅资料,记者了解到真武大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原名玄武大帝,清代因避圣祖玄烨讳,改为真武大帝。
民间传说和画像涉及真武大帝时,都把他幻化为超自然的神——龟形,或者是龟、蛇的合体。明代余象斗的《北方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记述了真武的得道历程和他降妖擒魔的故事。
元代以后民间修建的祖师庙非常多。后来,道教认为真武为龟形不雅,将其衍化为披发、仗剑、足踏龟蛇的道人形象,以后道人足下的龟蛇就慢慢演化为龟蛇二将军。
【几经兴衰】 祖师庙曾是公社的办公地
历经岁月的沧桑,祖师庙香火依然旺盛,祖师这个名字也是越叫越响。建安区将官池镇也是几经改名,从将官池人民公社到祖师公社。如今,东城区还成立了祖师街道办事处……
为了印证这段历史,记者查阅了相关文史资料。据《河南省许昌县地名志》记载,相传,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屯兵,他手下的将士经常在一水池汲水饮马,该地遂得名将官池。20世纪60年代,又改名为祖师人民公社。
直到1984年3月,全国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实行社(公社)改乡(镇),祖师人民公社成了将官池乡。12年后,将官池乡改为将官池镇。
“1950年,许昌县政府还在这里召开过公审大会。祖师庙还当过公社的办公地。”贺长马说,20世纪50年代,公社办公所在地就在祖师庙里。后来,由于开挖清潩河,祖师庙被拆掉了,拆下来的木料等物品用于建小学了。
2016年,群众自发集资,在原址上又建起了新的祖师庙,只不过如今祖师庙的规模比原来小。
记者又一次站在广场一角看祖师庙整体外观。红色琉璃瓦覆顶、朱红的大门、杏黄的墙面……建筑古色古香,在周围绿树映衬下很醒目。山门前台阶中间,设置有一块太极八卦石,石头周围用铁栏杆保护。山门的左侧,还立有一通石碑,上面已看不出碑文。石碑的中部,好像还有断裂过的痕迹。
岁月沧桑,许昌这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有着很多有价值的人文古迹。祖师庙的历史,没有完整的历史文献记载,很多过往连老一辈人都不知道。但不管怎样,它都代表着一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