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座古宅院,一段传奇故事。
祖师社区有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刘氏宅院。据乡亲们说,这座宅院有4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刘氏宅院的主人是谁?他都有哪些传奇故事呢?5月31日,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这处古老的宅院,听刘家后人讲述古宅里的传奇故事。
古宅有着400多年的历史?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刘氏宅院时,刚好碰到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商讨如何保护刘氏宅院。
“祖师社区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社区,刘氏宅院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我们一定要采取措施,好好保护。”该办事处书记汪义涛一边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查看,一边和相关人员说道。
正如汪义涛所说,记者看到在一面墙壁上,张贴着“不可移动文物——祖师庙刘氏宅院”的牌子。
说话间,一位老人从窄窄的胡同走进了刘氏宅院。“我是刘家的后人,这个宅子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位名叫刘西岭的老人指着高高的主屋说,他祖上是明末清初的一名武将,原来宅子里藏有一把60公斤重的大刀和一副弓箭,后来不知所踪。
“现在,我们站的这处楼院是整个宅院的最后一进。”刘西岭说,前面的北屋曾经有前后门,是个过厅,客人来家里都在那里支应。后面这间屋子才是正屋,只有老掌柜才能住在这里。
“不知你看没看出来,前面的北屋要比后面的正屋低。”刘西岭说。记者仔细一看,还真是。问其缘故,刘西岭解释说,后面这三座房子起的是楼,梁上架有木楼板,有楼梯可以上去。楼院楼院,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楼上从来不住人,平时作为储藏间,堆放些杂物。
那么,这处古宅真有400多年的历史?记者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祖师庙刘氏宅院是明末清初民居建筑风格,为刘建伟家祖上所建,原为三进院式。
根据市文物部门记载:祖师庙刘氏宅院现一进院、二进院已毁,仅三进院存有正房及东西配房。正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为单檐硬山楼阁式建筑,仰瓦屋顶,另瓦正脊。檐下有砖雕墀头,二层设三亮窗,下层为两木制窗。
东西配房各三间,均为单檐硬山楼阁式建筑,灰瓦屋顶,西配房脊上有砖雕龙头,稍残。该宅院保存得相对完整,为研究中原地区明末清初的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刘家先祖抗击白莲教?
“我听家里的老辈人说,刘家先祖叫刘东方,是明末的武进士,入朝为官后,一直南征北战,抗击白莲教。”刘西岭说,刘东方修建刘氏宅院时,建筑规模在方圆几里都是数得着的。但后来不知何故,刘东方一直没有回来,只有他的儿女回来过。
明清两代,要说谁最能造反,白莲教当属第一。仅见诸官方文书中,明清时代与白莲教有关系的大大小小的武装暴动便有数百起之多,几乎年年都有,范围之广,遍及整个中原,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漠北边境的蒙古族地区。
对于刘家先祖抗击白莲教这段历史,刘西岭说,他曾听家里的老辈人讲,刘东方武艺超群,是皇帝钦点的武进士,曾经两次带兵抗击白莲教起义。
对此,记者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但均没有找到刘东方的任何记载。那么,白莲教为何成为明清时代的“造反冠军”?
明初最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是著名的唐赛儿起义。唐赛儿是山东蒲台县人,林三之妻。林死后据说唐偶得一石匣,内有宝剑兵书,唐研习后通晓法术兵法,以传白莲教为名,集合民众数千,于永乐十八年二月(1420年)起事,兵力达到数万人。永乐帝调动大军才镇压下去,但在数万大军围剿之下,唐赛儿居然逃脱,令朱棣大为震怒。
嘉靖年间,轰动朝野的“李福达案”就是白莲教势力一手策划。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起义爆发,即山东徐鸿儒领导的大起义,这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白莲教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在民间迅速发展壮大,并将反抗清朝统治作为宗旨。从顺治年间起,很多民间的反清活动背后都有白莲教的影子。白莲教在明清两代屡禁不绝,屡败屡战,势力不断积聚壮大。终于,在清朝嘉庆元年爆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白莲教占据或攻破州县达204个,抗击清政府从16个省征调来的十余万军队和数十万乡勇,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督、总兵等一﹑二品大员20余名,清政府消耗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此次起义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刘家还有这样一段发家传闻?
有关刘家先祖的故事,祖师社区还有这样一段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祖师庄东头出了个武将,是个“飞毛腿”。传说该武将武艺高强,刀枪不入,即使被大卸八块,七天之内也能恢复。
“这名武将功夫超群,去杭州看灯一天一个来回。”刘彦成老人说,后来该武将不知因为什么得罪了朝廷遭抄家,豪宅被扒,地挖三尺,以至于变成了后来的大苇坑。
刘家先祖是这位武将的用人。主仆分别前,武将寓意深长地对他说:“我也没啥值钱的东西,那花盆你端走吧!”于是,刘家先祖将花盆端回家,土一倒,里面埋得全是金银财宝,刘家就此发家。
这个传说和枪杆刘的刘家发家史相似。据传,朝廷官员护送银两的骡马队,从枪杆刘附近的官道经过时,被附近的土匪毛八公打劫。朝廷官差打不过毛八公,四散溃逃。牲口也有灵性,驮着银两跑了一阵后,看见老刘家的高门楼,以为是官府。看门人听见动静,开门一看,见马背上驮着银两,他们卸下藏好后,将骡马用棍棒赶跑了。
朝廷的银两上都铸有字,为掩人耳目,刘家偷偷炼化,从此据为己有,所以有人说老刘家是靠意外之财发家的。
岁月沧桑,不管是什么样的传闻,刘氏宅院在祖师社区存在了几百年。
“我们都在刘氏宅院上过学。”刘彦成说,祖师庙拆了后,刘家楼院曾经当过教室,他们都在里面上过课。
在刘家楼院上学只是权宜之计,为解决小孩子的上学问题,将官池的开明人士周金堂捐建了一所学校。
“砖瓦、木料不够,社区里老少爷们套上牲口车,将祖师庙上拆下来的东西,一车车往将官池工地上送,才使学校得以顺利完工。”刘彦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