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王钰涵
核心提示
位于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尚集镇,之前曾叫“德礼镇”。旧时作为许昌六大集镇之一,其毛毡、造纸、印刷久负盛名。
在2004年,该镇还被评为“中州名镇”。其所辖北街社区,历史上还有一座宏伟壮观的毡产庙。
尚集镇明朝时曾叫“德礼镇”
北街社区位于市区中央公园以北的芙蓉湖畔。
今年已过八旬的尚喜全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毕业后,曾任许昌市越调剧团的副团长。退休后,尚喜全续修了《许昌尚集镇尚氏家谱》,被人称为尚集历史的“活字典”。同时,他也是尚集镇书画村发起人之一。
“说北街得先说尚集镇的来历!”尚喜全开门见山地说。
尚喜全说,尚集镇,原名尚家集镇,明朝时还叫过德礼镇,是其尚氏始祖讳圭(字复白)自元朝迁至此后所建。
据大明崇祯尚氏族谱记载:“尚氏始祖,人文蔚起,家多殷富而成市镇,名曰德礼镇。”尚家迁至许昌后,开始了垦荒拓土,使这里变成良田,后来赵、李、吕、宋、韩、张等姓氏的人也迁过来居住,人口也从单一的尚姓,变为尚、赵、李三大姓。
制毡业拉动了尚集镇的经济发展
尚喜全说,尚集镇北街出土的明、清时期的石碑上,记载了当时毛毡业的繁荣。
以德礼镇为中心,有两条官道贯通南北,农业和商贸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怀庆府(今焦作沁阳)的人,于明朝来到德礼镇后,带动了尚集制毡业的发展。他们先在德礼镇贩卖羊毛,后来又开始加工毛毡、白毡、毡帽、毡靴等,自此,把制毡手工技术传到了德礼镇。
明清时期,尚集镇曾有30余家毛毡店,它们主要是分布在南街的林丰泰、义德和、聚盛,东街的天顺,西街的清申和、东德城、西德城;北街的闫德泰、奎龙、福胜、天成等。
这些毛毡店主要生产手工制作的毡帽、毡靴、地毡、白毡、红毡等,大部分客户为达官显贵,产品通过广州、武汉、青岛等地,远销至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制毡业的繁荣还拉动了当地绵羊毛的收购、加工和生产、销售,更带动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当时,尚集镇的粮食贸易、烟草加工、饮食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明朝成化十年兴建毡产庙
据《尚氏家谱》记载,毡产庙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由怀庆府的生意人出资兴建。该庙属于综合性大庙建筑群,占地面积约有4000平方米,敬尊神位为毡产爷、文昌帝君、白衣观世音。
当时的建筑有庙门、东门楼、西门楼;中轴线上为前殿、中大殿;庙后有白衣阁。院内建有藏经房和三所厢房,西侧还有前卷棚祭祀殿和毡产业大殿。
“大庙建筑群筑台挖土后形成一个大坑,群众称为‘龙池’。”尚喜全介绍,“龙池”位于庙的西北角,有4米余深,常年有水,入夏水波荡漾。
毡产庙的钟声敲响,商家方可贸易
尚喜全说,毡产庙原来仅敬尊毡产神爷,后来神位越来越多。在明清明期,庙堂香火十分旺。
据相关资料记载,那时,每天上午毛毡业生产、开市,都以大庙里文昌阁的开市钟声为号,当庄严肃穆的钟声敲响,商家才能开始贸易。
“庙前有个大广场,中间是个戏楼,有3米多高。每到过节或赶大集时,就安排戏班子唱大戏,吸引周边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看戏。”酷爱书法的尚集北街居民李建成笑着说。
“毡产庙位于如今尚集镇中心街区的东北角,在原尚集镇中心小学内,现在一部分成了农贸市场。”尚林清说。
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尚集镇先后涌现了尚三命、尚隆谋、尚振邦、尚崇学等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