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北街社区旧事(二)

好人尚上救死扶伤获乾隆钦褒

□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王钰涵 文/图

尚喜全向记者介绍,尚氏祖碑西侧的尚上墓碑。

核心 提示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七月,许昌城北的潩水河暴涨,乡间淹没,受灾群众有数百人,他们寝室无所。怀有大爱之心的尚集北街人尚上,立即召集家人,构茅棚数十间,赈粥20多日,没让一个灾民饿死。清乾隆皇帝得知尚上的事迹后,亲自颁旨“义行可封”,钦褒义行崇祀忠义词,拨政府银库修建尚氏《义行可封》石牌坊和祠堂。

潩水河暴涨,尚上救死扶伤显大爱

历史上,许昌好人善行义举的故事非常多。他们乐善好施、见义勇为,一直被后人传颂。这些可触可见的道德光源,点燃了莲城引人向善的精神火炬。

如有市民到市区芙蓉湖游玩,可在湖畔北侧一片松柏的掩映中找到一座古墓。该古墓前竖立着一大两小三座石碑。高大的石碑上刻有“报本追远,昭武来许”8个大字,两侧的对联是:镇黄河安澜千古,昭日月后继有人。碑文刻的是:尚氏始祖,元朝镇守黄河义勇万户府万户侯,特授公讳圭,字复白,昭武将军茔墓。

据尚集镇北街社区的几位老人讲,远古尚氏出自夏,历经商周,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尚氏族人许昌之始祖讳圭,字复白,官至元朝镇守黄河义勇万户府万户侯,特授昭武将军。

尚氏祖碑西侧竖立有一通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的石碑。该石碑刻有“钦褒义行崇祀忠义祠太学生尚公之墓”等字,墓主人是尚上,字子义。

北街社区居民尚喜全说,1999年3月的一天,他正在家里续修《许昌尚集镇尚氏家谱》,突然有群众给他说,村子的水沟里发现了一通石碑。这让尚喜全非常兴奋,他立即赶到现场。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这通碑是尚氏十一始祖尚上的墓碑。

随后,尚喜全在《许州志》和民国二十二年的《许昌县志》上了解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七月连降大雨,许昌城北的潩水河暴涨,乡间被淹,数百人寝室无所。尚上将灾民召集到家中,建茅棚数十间,赈粥20多天。

不仅如此,尚上还焚毁祖上债券,为当地群众修桥补路,冬施棉衣棉被,资助赶考的贫寒学子……令人惋惜的是,尚上41岁便去世了。不少人怀念其生前的大德与大义。

清乾隆皇帝颁旨“义行可封”

尚上的事迹在尚集镇周边乃至许州广为传颂,影响深远。

“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做出这样的义举,实属难能可贵!”尚喜全说,尚上这种崇高的大爱精神感天动地。清朝雍正年间,在许州做知州的董思恭亲自题匾,把尚上及其家人扶危救困的美德和义举记载到《许州志》上,并行文上奏折给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对尚上大为赞赏,亲自颁旨“义行可封”,钦褒尚上义行崇祀忠义之词,并划拨政府银库,在许州修建尚氏《义行可封》石牌坊和祠堂,来宣传尚上的感人事迹。

“牌坊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中华特色建筑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尚喜全说,牌坊上的雕刻大都采用圆雕、浮雕、镂雕,造型有人物、飞禽走兽及祥云等,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是许州乃至中原地区少见的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人感到可惜的是,《义行可封》的牌坊大约毁于1957年,至于为什么被毁,居民也说不清楚。幸运的是,牌坊上的主要构件至今还立在芙蓉湖尚氏祖坟西侧。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将联系文物部门,一起发掘该牌坊的主要构件,让其重见天日。”尚喜全说。

建设芙蓉湖,尚氏祖碑得以保留

尚氏祖碑是尚氏近4000人口的根,它见证了尚集镇的历史和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尚上的墓碑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了,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可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们正在向上级文物保护部门提交申请。”尚喜全说。

2014年,我市大规模开发中央公园和芙蓉湖,尚上的墓碑等面临拆迁。以尚喜全为代表的北街、南街尚氏群众,为留住老祖宗的功名,向尚集镇党委政府提交了留下尚氏祖碑的请示报告。经过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研究,一致同意尚喜全等保留尚氏祖碑的请示报告。

不仅如此,在建设芙蓉湖时,我市政府部门还在该墓碑附近补栽了20多棵松柏。如今,此处已成为芙蓉湖一个历史文化景点,增添了尚集镇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