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老辈人的一个心愿,牵扯着三代人的亲情;一把“长命锁”,记录了一段海峡两岸的寻亲故事。
在尚集镇北街社区,有一个人曾毕业于黄埔军校,他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而且担任过蒋介石的卫士长——他就是李元祥。李元祥的一生有过哪些传奇故事,他的子孙是如何认祖归宗的?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探索老人半个多世纪的夙愿!
英勇善战,李元祥独灭日军加强排
李元祥出身于尚集镇大户人家,家里不仅有五百亩地,而且在尚集镇经营烟行生意。他于1938年考上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成为第16期学生。
黄埔军校西安分校(以下简称黄埔军校)又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培训营以下军官而组建的一所军事学校。
“在战争年代,能考上黄埔军校绝对是光宗耀祖的事。”尚集镇北街社区居民李宏俊说,李元祥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曾随国民党部队辗转河北、山东等地。
在抗日战争中,身为军官的李元祥曾多次带领部队与日军交锋。有一次,为掩护几名受伤的战友撤退,李元祥与大部队走散,途中遇到了日军的加强排。
英勇善战的李元祥不仅没有选择撤退,反而用计谋诱敌深入,采用逐个击破的战术,成功消灭了日军的一个加强排。
因在抗战中屡立战功,表现出色的李元祥在部队提升得很快。后来,他被蒋介石提拔,担任其卫士长,常常伴随在蒋介石左右。1949年,李元祥随国民党部队撤退台湾,从此没了音讯。
不幸去世,至死未能踏上回家路
到达台湾后,李元祥成为一名军队将领,被分配到眷村(1949年至1960年,国民政府安排来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村落)生活,直至从部队退役。在这期间,李元祥曾托华侨从香港周转,帮他把写给老家的信带回河南,但因路途遥远,他写的信件一直没有回音。
为纾解思乡之情,李元祥在给三个儿子起名时,都加入了河南的简称“豫”字,他希望孩子们无论何时都要记住自己是河南省许昌市人。不仅如此,李元祥的长孙出生时,他专门为孙子买了一把“长命锁”,并让人在“长命锁”背面刻上了老家的地址:河南许昌尚集镇东大街村关帝庙旁。
1978年,在一场意外车祸中,李元祥不幸去世。至死,他也没能踏上回家的路,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头条”帮忙,完成家父生前心愿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元祥的儿子李豫鹏、女儿李佳臻,越发想完成父亲生前未能了却的心愿——回归家乡,认祖归宗。
李豫鹏的女儿长大后,选择到大连读书。临行前,李豫鹏再三嘱咐女儿要记住老家的地址,如果遇见河南老乡,一定要问问家乡的情况。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豫鹏在“脸书”上刷到了四川籍台湾老兵回乡探亲的新闻。当其得知,该老兵是通过《今日头条》栏目旗下的“头条寻人”公益项目完成的心愿,顿时喜出望外。随后,李豫鹏写下了老家的地址,希望《今日头条》能帮忙,完成家父生前的心愿。
消息发布后,“头条寻人”公益项目的邮箱和微信平台,纷纷收到李元祥大陆亲属的信息,并在尚集镇东街找到了已故老兵李元祥的亲人。得知消息后,李豫鹏和李佳臻坐上了台湾飞往河南的飞机,踏上了回乡的旅途。
归心似箭,故乡亲人得以相见
2017年10月13日上午,当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的航班在新郑国际机场降落后,来自尚集镇东街社区迎亲队的十几个人生怕漏掉任何一个旅客。作为最近的人,李豫鹏与迎接队的李占军是叔侄关系。见到流淌着同一血脉的故乡亲人,李豫鹏和李佳臻激动万分。
10月14日,在亲人的陪伴下,李豫鹏和李佳臻一起来到东街关帝庙边的一处墓地。“爷爷,我们替父亲来看您老人家了,他几十年的心愿,终于了却了……”跪在墓前的李豫鹏流着眼泪说。
据了解,李元祥和李元堂是亲兄弟,两人还有五个堂兄弟,名字分别叫李中元、李中山、李中法、李书玉,李元祥排行老六。“按辈分算,李元祥是我的六爷。”李占军回忆,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土墙上挂的相框里,有李元祥穿着军装的黑白照片,之后因老屋重新装修,李元祥的照片不慎遗失了。
“实际上,家里人一直在寻找我的六爷(李元祥)。我记得家里人曾托人给六爷写过信,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一直没有收到。”李占军说,虽然时代会变,人也会变,但血脉至亲不会变。如今,他们家族有好几十口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自从台湾的亲人寻亲成功后,他们特意成立了一个微信群,大家经常在微信群里聊老辈人的往事,聊永恒不变的亲情;聊家乡的变化,聊大陆的快速发展。这段跨越了几代人的亲情,一直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