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口古井,几多故事。
灵井镇因灵井而得名,关于灵井之名的来历,一种说法是灵井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自流泉,其中位于村子中央的一处自流泉被誉为灵泉古井,后被简称为灵井;另一种说法是,灵井镇古时候有座卫灵公庙,因灵泉古井在其庙内,故简称灵井。
虽然说法不一,但灵井旁确实有座庙宇,当地人称为灵井大庙。该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如今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灵井大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卫灵公有关?
灵井镇地处许昌西部,水资源贫乏。但在20世纪50年代,灵井仍能自流,为居民生活提供诸多方便。
“从我记事起,灵井所在的位置就是繁华之地。不仅古井之上有井亭,而且古井旁边有庙宇。”何金遂说。
追溯灵井的历史源头,周边居民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但灵北社区的不少居民都知道,灵井之上除了有灵泉阁外,旁边还有庙宇。庙宇的大殿柱子粗,屋顶高,颇为气派,被称为灵井大庙。灵井大庙香火不断,遇节日或庙会更是热闹非凡。
《许昌县文史资料》这样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灵井村有条东西大街,街东端路北有一大庙叫灵公庙(当时为许昌县第七区政府所在地)。
庙内有一巍峨壮观的大殿,殿内供奉着灵公塑像,周边的墙上塑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神像,或立或坐,形态各异。灵井在大殿门前东侧不远处,是个边长约二米的方池,方池四周由青石板铺就,池壁青砖砌之。
此井不同于普通水井,上小下大,上面口大,向下逐渐缩小。其深20多米,底部直径约0.5米,形似锅底,底有一泉向上涌水,水涨距地面约0.5米处停止。水中不时有水泡上冒。
灵井镇79岁的退休教师韩长贵说,据传,灵井大庙是春秋战国时卫灵公的行宫遗址。卫灵公是许国许穆夫人的族人,数次来许,筑行宫。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长贵曾在灵井大庙的石碑上见到“许穆夫人”等字样。
根据史料记载,卫灵公多次避难许地,在此建行宫有一定的可信度。灵井历史悠久,清朝甄汝舟赞美此泉水“甘甜沁齿牙,澄清鉴眉宇”。清朝《许州志》所载的《灵泉瑞溢图》更是闻名遐迩。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灵泉阁及周边庙宇均被毁。我们只能通过灵北社区一些老人的讲述,来想象灵井昔日的模样。
“水母娘娘”挥挥擀面杖,水缸自动装满水?
古代科技不发达,对于无法理解的问题,人们总会联想到神灵。灵井旱不涸、涝不溢,且水质甘甜,人们便认为这是“水母娘娘”在庇佑。
何金遂老人说,“水母娘娘”也叫“水母大仙”,曾供奉在灵井大庙的娘娘庙里。
关于“水母娘娘”,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故事。何金遂说,他听老辈人讲,“水母娘娘”原本是一个童养媳,婆婆刁难她,总让她干挑水这种力气活儿。殊不知,“水母娘娘”有特殊的本领,她拿着擀面杖在空荡荡的水缸里一搅,水缸就能自动装满水。
婆婆让“水母娘娘”挑水,但总不见她拿扁担,水缸里从来不缺水,这件怪事渐渐地被“水母娘娘”的嫂子发现。于是,趁“水母娘娘”出门的时候,她拿起擀面杖在缸里胡乱搅动,水果然源源不断地涌了出来。
“水母娘娘”的嫂子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水从缸里溢了出来,并且不断向外喷涌。原来,她根本不懂得如何控制水。眼看水流不止将要形成祸患,“水母娘娘”回来了,她拿起一个大蒲团往缸上一盖,随后坐了上去,水立刻停止了喷涌……
何金遂老人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关于“水母娘娘”的故事。民间传说充满神话色彩,但足以说明当地百姓对灵井的重视和喜爱。
灵井的求雨仪式像不像泼水节?
由于大家普遍认为灵井是一口有灵气的古井,遇到干旱天气,人们便会来到灵井旁求雨。对于灵北社区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来说,灵井旁边曾经上演的求雨仪式,成了他们难以磨灭的记忆。
“求雨仪式很热闹,有时候一个村子会来百十人,有人抬祭祀品,有人敲锣打鼓,还有人从灵井里取水往人身上浇……”王金灿说。
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曾写过一篇关于求雨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许昌一带规模最大的求雨仪式是灵井村的(今分为灵南社区和灵北社区)求雨仪式。文中详细描述了灵井旁边上演的求雨仪式。
首先物色一个属龙的独生子当“水官”。求雨的时候,“水官”坐在牛车上,前面两名壮汉各拿一个大簸箕开路,车后面跟着百余人,各执刀枪剑戟,从寨子西门进村。
求雨的队伍进村后,“水官”下车,赤脚步行。此时,手持器械的人,突然面目狰狞起来,有人拿刀架在“水官”的脖子上,有人持红缨枪抵住“水官”的后背,还有人高举梢子棍在“水官”头顶摇来晃去。离“水官”远的,则把兵器指向“水官”,“水官”似乎成了押赴法场的重囚犯。什么意思?逼“水官”降雨。
这一拨人后面是锣鼓队,他们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众人簇拥着“水官”来到供奉“水母娘娘”的庙宇,纷纷在庙里烧香许愿。“水官”则从井中取一瓶水,抱在怀中。
一行人出庙后,最热闹的时刻来临了。
村民们在街道两旁放置了许多盛满水的水缸、水桶、水盆。手拿簸箕的两名壮汉仍旧在前面开道,刚跨出庙门,水便劈头盖脸地泼了过来,他们急忙用簸箕护身。跟在壮汉后面的“水官”和其他人则不许用水泼。这样一来,两名壮汉成了众矢之的。两人左遮右挡,但泼水的人太多,防不胜防,变成落汤鸡在所难免。
长长的街道必须闯过去,两人顶着簸箕,背对背,横着走,螃蟹似的,非常滑稽,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求雨的队伍突围到村寨西门,留下了满街道的水和一街两行的欢声笑语。“这绝对是另一种形式的泼水节,与其说是在求雨,倒不如说是一场群众性娱乐活动。”韩晓民说,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艾庄铜器舞”,就是根据灵井祈雨的过程改编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