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化圈

挥毫泼墨,描绘美丽乡村

□ 记者 李翊飒 文/图

王新安在介绍自己的作品。

巡展上的画作。

王琪欣在介绍自己的作品。

图为巡展现场。

近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许昌市“美丽乡村”百村书画巡展首展在市群艺馆举行。此次活动征集作品500余幅,300余幅优秀作品被筛选出来参加巡展,首展150幅。参展作者有耄耋老人,也有莘莘学子。他们大多身居农村,扎根泥土,作品贴近生活,彰显正气,主题鲜明,充分吸纳了乡村的淳朴之美,展示了新时代农民崇高的精神追求。

书画展厅内,我被他们的作品深深吸引。身为“门外汉”,我不懂得用哪些词汇可以更为恰当、更为专业地形容这些作品,只能肤浅地用“叹为观止”来抒发我的心情。很难想象,它们均出自“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的农民之手。

他们是如何迈入书画之路的?在创作书画作品的过程中,是什么吸引或者激励着他们走下去的?

展示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民文明素养

活动当日,艳阳高照,天气炎热。书画展厅内与室外一样,热度不减。不时有市民聚集在感兴趣的作品面前,或屏息研究,或小声地与同伴交流。此次巡展首展后,这些参展作品将被分配到各县(市、区)巡展,深入乡镇,扮靓新农村。

该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是许昌市农民书画研究会。该研究会是由从事农民书画研究事业以及热爱、支持农民书画事业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农民中的书画爱好者、书画作者、书画研究者自愿结成的全市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它于2017年8月26日经许昌市民政局审批成立。“许昌市农民书画研究会以广泛团结乡村基层书画爱好者,展示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民文明素养为宗旨,现有理事80多名,联系会员200多名。”许昌市农民书画研究会会长苏留英介绍道,“研究会多次组织会员深入基层交流学习,开展培训。”

许昌市农民书画研究会成立以来,举行了多场大型书画展,并印制《许昌市农民书画作品集》。除此之外,其多次组织会员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忙之余,不忘寻梦之旅

许昌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书画名家,如楷书鼻祖钟繇、行书鼻祖刘德升、画圣吴道子等。如今,许昌许多乡镇都会聚有一批书画爱好者。在当日的活动中,我见到了不少来自我市乡镇的农民书画爱好者。

当日的活动于9时开启,但是8时30分许,市群艺馆就有许多人或进入或在其门前三三两两闲聊。在人群中,我的目光被几位有着仙风道骨气息的老人吸引了。凭着直觉,我走向他们。

“老师们好,请问你们也是来看书画展的吗?”趁他们聊天儿的间隙,我问道。“是的。顺便看看我们的作品有没有在这次巡展中展出。”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回答。

这位老人叫王琪欣,张潘镇人,许昌汉魏书画院成员,今年84岁,从小就热爱书法。“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练字,因为热爱,所以不觉得辛苦。这一爱好丰富了我的生活,让我更加充实。”

活动开始后,跟随王琪欣的脚步,我来到书画展厅。

“瞧,这个就是我的作品。”王琪欣站在一幅字画前,向我介绍道。

在展厅里,我遇到了同样来自许昌汉魏书画院的74岁的王新安老人。王新安的作品也出现在此次巡展上。“我太喜欢书法了。有时候在地里正干农活儿,突然想起来一个字,我就拿起石块在地上描画起来。有好多次,我正骑自行车,想起某个字没写好,就把自行车停在路边,蹲在路边边想边在腿上描画。”王新安说道,“许昌汉魏书画院吸引了几乎各个年龄段的书画爱好者,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35岁。农忙之余,大家通过参加定期举办的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的书画技能。”

硕果累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王琪欣和王新安的爱好带动了家人,他们的家人不乏书画爱好者。他们也通过自身,将书画艺术传播给了身边的农民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将农闲时间用到了钻研书画上。2018年,在河南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书画作品展中,许昌汉魏书画院入展获奖作品18幅。这些作品大多立足本土,反映了农村新风貌,创作者将他们的创作热情与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融入其中。

许昌市农民书画研究会为农民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苏留英说:深入乡镇,做好老、中、青农民的书画培训工作,并每年组织市农民书画培训1次至2次,发现、培养、推出新人。继续开展文化普及进社区等活动,并扩大对外书画交流。坚持农民书画正确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书画作品展览、销售、拍卖等工作,加强文化跨界融合,加强农民书画产业和市场接轨的研究与探讨,为农民书画会员办实事、办好事,使许昌市农民书画研究会真正成为农民书画会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