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许昌往事

灵南社区旧事(一)

一口古井,可能连接“地下海”?

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近景。

王井位于灵南社区西部的自然村王井村,较低的是王井,较高的是水囤。

□ 记者 毛迎/文 谭宜姝/图

灵井镇灵井村因古井得名,今日的灵井村分为灵南和灵北两个社区,闻名遐迩的灵井位于灵北社区,之前《许昌往事》栏目已经追溯过灵井及灵北社区的往事。

灵南社区也有一口古井,位于社区西部的自然村王井村,古井的名字就叫王井。王井本为自流井,后被开挖成坑塘。2005年坑塘干涸,文物专家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八至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灵井“许昌人”,这一发现震惊中外。为此,这里被政府部门命名为“许昌人”遗址。本期《许昌往事》,记者就带您探寻王井以及灵南社区的故事。

古井已断流,传说今犹在

7月20日,记者来到许昌市区西约15公里处,灵井镇灵南社区王井村旁的灵井“许昌人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坑塘,被围栏圈成的一个大院子。院内地势起伏,作为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工程的“许昌人”遗址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展厅位于院子中央。在这座白色的建筑西南边,有两座圆柱形像水囤的建筑,一座大一座小。当地居民告诉记者,那座较小的建筑圈着的就是王井,如今已经断流。

据王井村81岁的王根申老人回忆,灵井街过去有寨,王井就在灵井街的西寨门外。出寨门往西,是一条通往禹州的道路。王井在寨河西岸、村子东面。王井南边不远有白马寺,后来改建为学校,院内的“槐抱桐”古树非常有名。

王根申说,王井村村民基本上都姓“王”,村因井取名。据传,王氏先祖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他共有3个儿子。其中,大儿子落户现在的王井村;二儿子迁到襄城县的王洛村,有碑文为证;三儿子迁到许昌城西半坡铺附近的王庄。

王井村的古井最初是一眼清泉,是一条向东流的小河的水源。后来,灵井街夯筑寨墙,河水改向南流。清咸丰年间,王井非常简陋,因地势较低,一刮风水面上就有很多杂物。王根申的高祖王逢钦为了村民用水方便,带领村民围着泉眼用青砖和青石砌成了王井。听老人们说,砌井用的青石是用太平车从禹州山区拉回来的。因拉回来的石头不够用,他们又将喂牲口的石槽砌了上去。王根申回忆,他小时候,经常往石槽上拴牲口用的小孔里灌水。

王根申的话在相关资料中得到了印证。据《许昌县文史资料》记载,灵井街过去筑有大寨,寨西门外是王井村和李井村,两村各有一个自流泉。王井村中的自流泉是一个普通的圆井,井口直径约1.5米,井壁系青砖砌成,井水距地面不到一米,水面下有出水口,向南把水引出,流入一个石槽内,继续向南流去。村民生活用水大都在此接取,但因水量小,接水缓慢,加之出水石槽不高,放不下水桶,许多人只好用水桶直接从井里提水。在此井西约20多米处,有一个直径七八米的大水坑,水坑深约2米,坑中有自流泉,村民称谓“泉眼坑”,坑水终年不涸,群众用此水种藕浇地。

“引水上岗”未果,老井“变成”坑塘

王井所在的地方为什么会留下两个大水囤?

王根申说,较低的是王井,较高的是水囤。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王井的水往上涨,流到水囤里,通过渡槽引到北面的岗上,实现自流灌溉。但这个设想一直没有实现。

1959年是实现人民公社化的第二年,这年夏秋之交,天气干旱,数月无雨,田中禾苗很多都枯死了,当地群众立即掀起抗旱保秋高潮。然而,灵井北岗,打井几十米深仍不见水,无法抗旱。

面对这种情况,公社领导商量利用王井村的自流泉引水上岗,浇灌农田。当时认为,王井泉昼夜不息、常年外流,是因为那里地下水源丰富,很可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海”。之所以流量小,是因为泉眼小,阻塞了外流水量。如果把泉眼彻底扒开,向下深挖,就会有更大的泉水流出,可以通过提灌引水上岗浇地。可当时却忽略了曾发生过的这样一件事:1953年,天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王井西边泉眼坑西北角,出现一个泉眼向外冒水,村里王德喜等人拿竹竿往里捅,捅了数尺深,水喷丈余高。大家高兴之余,有人传来消息说,灵井的泉水骤降三尺,已不能外流。可是停止用竹竿捅泉水后,灵井的泉水却逐渐恢复了原状。由此可见,王井与灵井的泉水在地下是相互贯通的,搞不好就会一损俱损。

1959年七八月间,一场“牵龙王上岗”的水利大会战打响。公社集中人力畜力,昼夜不息在王井泉处开挖了一个七八亩地大的坑塘,王井泉被彻底扒掉,与坑塘成为一体。就在人们热火朝天深挖坑塘的时候,灵井泉水位骤降,从此泉水不再向外自流,被人们称为“许州十景”之一的“灵泉瑞溢”景象不复存在,让人感到十分惋惜。

与此同时,距王井村不远的李井泉水也不再外流,王井村的泉眼坑也坑底朝天成为废坑。王井的泉水在即将挖成的坑塘之中水势并没大涨,依然是细流涓涓,保持着半塘清水,无法做到引水上岗浇地需求。

开挖坑塘时,有人捡到“龙骨”

王根申说,挖坑塘的时候,因泉眼水流过大,王井垒砌砖圈的工程一直没有成功。让人惊讶的是王井底部砖圈厚度将近1米,但仍被地下水流冲裂。王井泉眼最终被水淹没,成为坑塘的一部分。坑塘北部建的渡槽因无水可引,随后被毁,复耕成了农田。

随后,附近居民从挖掘坑塘的泥土里发现了很多类似动物骨骼的东西,传说是“龙骨”。有村民把“龙骨”研磨成粉,用来止血,十分神奇。

20世纪90年代,王井坑塘的泉水依然涓涓自流。泉水经灵井一中学校(现灵井镇中心小学)西墙边的水沟,穿过许禹公路地下涵洞向南流淌。过往货车可以在那里添水,灵南居民可以用此水浇地。

可是,谁曾想到王井周边被水覆盖的地层里,竟然埋藏着人类进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