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囤
← “许昌人”遗址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展厅
记者 谭宜姝 摄
2007年12月17日,震惊世界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在许昌县(今建安区)灵井镇古文化遗址发掘现场第9号探方中被发现。这件头盖骨化石是河南省境内出土的第一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对研究东亚古代人类进化和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填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该头盖骨是在王井所在的坑塘之下出土的,它的发现过程是机缘巧合,还是考古学家苦苦探索的结果?7月2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20世纪60年代,灵井遗址被意外发现
“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坑塘,几十年前我们就知道这下面藏着‘宝贝’……”7月27日,在灵井“许昌人”遗址旁边,灵南社区的几位老人坐在树荫下聊天儿。从他们的讲述中记者得知,20世纪60年代,灵井“许昌人”遗址已经进入了考古学家的视线,不过那时候“许昌人”还没有出土,人们习惯称之为灵井遗址。
建安区文物局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文物工作队原队长郑明煜,曾配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井遗址发掘队做过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亲历了灵井遗址的发掘过程。
郑明煜说,1958年以前,灵井遗址周边自然环境保存得相当好。遗址东边是灵井古寨西门和寨壕,西边是灵南村的王井自然村,南边有古庙宇——白马寺(现为灵井中心小学),北边的高土丘与现在发掘工地原高度相当。发掘工地北边的荒沟,原为灵井街西门通往禹州的大路沟。
1958年,灵井公社成立。1959年大兴水利,该公社领导研究决定将王井自流泉向泉眼处深挖,再用砖将井圈起来储水,提高水位,用于自流灌溉。当时,动用大量人力和物力对自流泉进行大规模挖掘,深度将近10米,又用青砖从底层向上圈起,当水囤圈到高出地表2米多时,水位不仅不再升高,而且由于地基不牢和水压作用,圈起的水囤崩裂了,无法继续施工。就这样,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宣布下马,留下了现在的两个水囤和一个大坑塘。
记者在现场看到,王井遗址所在的水囤底部有清晰可见的裂痕。
文化遗存丰富,引起考古界高度重视
196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先生和另外两位同志在此参加“四清”工作,就住在遗址东约100米的一座民房里。工作之余,由于职业习惯,周国兴每到一处都要进行一番调查,看能否发现考古遗址。
1965年的一天,周国兴发现池塘东边有堆橘黄细砂,与周围的土质不同,并且在橘黄细砂堆中采得石器、骨器和其他遗物。当时,他如获至宝,非常激动,召集灵井村挖池塘时的知情人了解情况,并且动员群众把拣回家的动物化石交给他研究。
“当时,周国兴收集了许多石器标本和化石。”郑明煜说,周国兴经过认真研究分析,确定有价值的石片和石器共1353件,石英最多达942件,占总数的69.6%;燧石271件,各类石英岩98件,余下的42件为片麻岩、砂质粉砂岩、页岩和硬砂岩等。
同时发现人类股骨化石两段,据其石化程度和本身形态判断,属于两个个体。在灵井遗址采集到的动物化石相当多,主要是破碎的肢骨、椎骨和牙齿等,石化程度相当深,经鉴定共计18种动物。
面对灵井地区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周国兴认为华北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可能是我国北方地区细石器文化的摇篮。他将在灵井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存资料整理成论文发表在《考古》杂志1974年第2期上。
郑明煜说,灵井遗址自发现开始一直处于坑塘的积水中,无法进行科学发掘。该遗址是由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在我国发现很少,中原地区更少,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专家和学者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灵井遗址的相关信息,不断到灵井遗址实地考察,但每次都是看看而已,获取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1978年,中国科学院委托著名文物考古学家夏鼐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占扬先生关注了灵井遗址。
坑塘干涸,深藏的“秘密”重见天日
2005年4月,李占扬得知灵井遗址的积水干涸,他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打报告,请求对灵井遗址进行科学发掘。
当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明考执字(2005)第158号》文件下发,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灵井遗址进行科学发掘,面积为300平方米。
2005年6月29日是灵井遗址第一个石英片出土的日子。起初,发掘现场只是很小的一片,接下来是成组地显露。李占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随即写了一首小诗:“灵井好戏刚开场,史迹绵延万年长。古人更比古人早,何问三曹与云长?”
2005年以来,灵井遗址连续出土距今10多万年前古人类头骨化石及相关石器、骨器等。遗迹点散布在灵井、王井、李井古湖泊汇聚区域,分布范围为200多万平方米,其中位于中部的王井发掘区出土文物颇丰,为目前所知遗址核心区。
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并将其命名为“许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