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是用于祭祀孔子的建筑群。旧时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都建有文庙。考中秀才的读书人从文庙出发,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考中举人便有可能成为官员,走上仕途。
在许昌,就有一条与文庙有关系的街道——文庙后街。
这条只有500米长的街道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它依然在焕发着新的生机。
□ 记者 张铮 文/图
许昌文庙后街历史悠久
文庙后街是市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街之一。它曾被称为书院街、党部街,又因地处文庙之后而得名文庙后街。
记者自西向东进入文庙后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庙大成殿后墙。
金代《许州重迁宣圣庙记》记载,许昌文庙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最初庙址在许昌城东南角,因战乱被焚毁,后重新修建,并最终固定在了现在的位置。至清道光年间,许昌文庙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格局。
现在的许昌文庙,过照壁,依次是泮池、戟门,最后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其为仅存的明清单檐歇山式建筑,九脊六兽,绿色琉璃瓦覆顶,檐下施五彩垂昂斗拱,飞檐承天,赤柱接地,隔扇门窗玲珑剔透。
文庙原为孔庙的别称,最早应属鲁哀公在孔子逝世后第二年,以孔子故居“故宅三间”改立而成。自此,文庙便以“厚德载物、倡导教化”为己任。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古代文庙的日常生活,那就是“平时教学,年节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要举行祭孔大典。
“在古代,文庙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也是官办学校。”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副研究员史福岭说,许昌文庙也称“许学”。许昌的读书人在此云集,考中秀才方可在此求学。从这里出发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考中举人便可成为官员,走上仕途。
在古代,文庙的老师也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各地文庙的老师一律在9年期任满后,根据学生的中举数进行考核,以确定升迁或降职。比如,县学教谕,教学生20人,其中3人中举为称职,2人为平常。州学学正,教学生30人,其中6人中举为称职,3人为平常。府学教授,教学生40人,其中9人中举为称职,4人为平常。
另外,古代文庙书生也要面对“黑色七月”——官称“秋闱”,每3年一次,农历八月在各省城进行考试,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秀才“秋闱”的压力,从“范进中举”的故事中可见一斑。
许州中学堂曾设立在此
照文庙惯例,一个地方出了状元,当地文庙才打开正门;不出状元,就永远不开正门。此惯例源于封建礼制,文庙是礼制庙宇,必须符合礼制规范中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原则。就像故宫,平时正门也是不开,只有皇帝才能从那里出入。
但自1905年清光绪皇帝“立停科举”,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数百万文庙中求学的秀才,扔下四书五经,走出明伦堂。“状元”从此成了历史,像许昌文庙一样没有出现过状元的地方文庙也失去了开启正门的机会。
而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文庙后街建起聚星书院,因此得名书院街。
1901年9月14日,清廷下达兴学诏,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府厅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州县改设小学堂。当时,许昌为直隶州。
1904年2月,许州知州润芳在聚星书院旧址上划定讲堂、斋舍,设立许州中学堂,候选知县恒豫任监督。该校有教员2名、管理员1名、学生60名。这是许州最早的中学。
当年,河南开始派赴日留学生,许州人贺升平、张钟端、沈竹白等分别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东京中央大学留学。这批留学生成为日后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贺升平、张钟端、沈竹白均加入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贺升平任民国众议院议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河南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公推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沈竹白担负政界、学界的联络任务,准备发动开封起义。但因叛徒告密,起义失败。张钟端等11人被害。沈竹白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殓葬。
清末的中学堂一般由书院或试院改设,存在书院旧习。
据朱又廉编写的《许昌县志》记载,许州中学堂“设备简略,学科蔑如,仅聘请一法文教员,每日授一小时。即以书院旧有山长(书院讲学者)权充图文教员,亦不上堂授课,仍授书院旧例。每月课艺两次。未几改聘一英文教员,加授简单算术”。
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许州中学堂改为许昌中学校。
1913年,许昌中学校归并于开封第二中学校,许昌在东门内设立师范讲习所。
无影碑有传奇的经历
文庙后街上有文会雅苑、市公安局家属院等居民小区。街道东端与奎楼商业街相连,两侧建筑会进行外墙仿古改造,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协调。道路两侧绿化、景观小品等设置更加具有古韵之美。
文庙大成殿后墙上有一个约一人高的砖砌小门,门内填充着一通石碑。石碑表面有多处裂纹,依稀可见“万世纲常”4个大字。这块明代石碑被人称为无影碑。
石碑被镶嵌于墙壁之上,且上面有屋檐遮挡,不会被阳光照射,故不会形成影子,被人称为无影碑。
从石碑上记载的内容来看,其与石碑得名没有关系。
“从碑文内容来看,主要是歌颂孔子的儒家学说,由此可以断定该石碑最初应是文庙所有。”史福岭说,该石碑落款时间为“明万历甲午夏孟”,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794年)农历四月。因碑体有残缺,只能辨认立碑人姓周。
“纲常”指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三纲”“五常”二词最早出自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是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
从无影碑的外观来看,应该是先有门洞,后有石碑,门洞并非专为石碑设置。据史福岭推测,有可能是文庙后院被拆除,大成殿的后墙需要完全封闭,当时有人把一通石碑镶嵌在了通往后院的门洞里。
街道还在,故事就会有人讲下去,这城市的历史也就不会中断或消亡。
文庙只是这座城市的象征性符号,它已转化为一种无形而有力的东西,继续悄无声息地引领城市前行的步伐。你无法触摸和具体描述,但是,它的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