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这里有汉献帝入许的古道遗址?

□ 记者 张铮 文/图

历经半个世纪,这条古官道遗址仍依稀可见。

徐庶奉母

核心提示:七里店自古以来紧依许昌至禹州的官道,因距州衙七里设有店铺,明代史称七里铺,后改称七里店。七里店社区有一条古官道遗址,这条名为巴蜀陕洛的官道曾在三国风云际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徐庶奉母,清朝乾隆四十年村民捐资修建关帝庙的石碑,展示着该社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七里店的古官道与汉献帝入许有关

“这是一条许昌通往禹州、洛阳的古官道。20世纪50年代,许禹公路修建后,这条路被弃用了。”8月1日,在魏都区颍昌街道办事处七里店社区组织委员黄珂的带领下,记者看到该社区内有一条窄窄的小河沟。

“自古以来,七里店所处位置就是许昌的‘西大门’。三国时期,这里叫七里营,是曹操驻扎军队的营地。”黄珂说,根据推测,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亲率大军迎汉献帝到许昌,应该走的就是这条古官道。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汉献帝刚刚15岁,历经磨难后在许昌安定下来。许县因为汉献帝的到来改名成为许都,意思就是将此处作为自己登基的地方。

其实,当时的汉献帝算不上是汉室皇帝,因为除了有一个皇帝名头之外,他并没有任何权利。再加上这么长时间才抵达洛阳,舟车劳顿又缺衣少食的汉献帝没有任何皇帝的样子。曹操为其准备好了许多日用品,并将原本汉灵帝赐给曹嵩的一些日用品全部拿来,让刘协能享受到继续做皇帝的配置。

随着近代许昌工商业的兴起,京汉铁路从许昌城西经过。从铁路沿线到七里店后街不再是十华里,而是缩短到了七华里,于是七里营改为七里铺。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往来客商和行人不绝于道,过往之人皆需要打尖住店,面对如此商机,聪明勤劳的七里铺村民自发地在官道两侧盖起了很多供行人住宿吃饭的店铺,村庄的名字也就由原来的七里营和七里铺改成现在的七里店。

徐庶奉母的故事就发生在七里店

在风云跌宕的东汉末年,曹操父子定居许昌25年,发生了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徐庶奉母就是其中之一。

徐庶是三国颍川(今许昌)人,字元直。早年他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经八投刘表,后来成为刘备的军师。徐庶是有名的孝子。赤壁之战前,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为刘备出谋划策,想将他纳为己用。后来徐庶的老母被曹操所俘,来到许昌,曹操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徐母不从。

曹操让谋士程昱伪造了一封徐母召徐庶来许的信件,徐庶收到信后,辞别刘备,投降曹操。

徐庶到许昌后,其母很生气,要悬梁自尽,幸亏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曹操为了稳住徐庶,在颍阴城西七里店为徐母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庭院。后人为纪念徐母的高风亮节,在此修庙,俗称“徐庶奉母处”。堂内塑有徐母坐像、徐庶拜母像,墙上绘有曹操计赚徐庶、徐庶走马荐诸葛等故事,堂前立有赞颂徐氏母子的碑刻。

许昌旧志记载:“徐庶奉母处在县西七里店,相传徐庶奉母于此。”如今,尽管当年的殿堂、碑刻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但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故事却历久弥新,精彩引人。

其实,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徐庶进曹营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他的好友石韬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身为谋士的徐庶深得曹操重用。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是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关羽塑像的头部冲到了七里店?

七里店社区有一块石碑,记载着居民捐资修建关帝庙的事情。在该社区居民黄廷会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通石碑。因为长时间的风化与侵蚀,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经过仔细辨认,隐约能认出这是一通重修关帝庙时镌刻捐款人姓名的功德碑。碑头左起是“重修关帝庙施钱人碑刻……”排在第一的人是于应选,以下很多捐款人的名字已经不可辨别;碑右端是落款“乾隆四十年岁次乙丑孟冬”。

据一名姓胡的老人讲,传说在很久以前,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被洪水冲毁了,庙内关羽的塑像被大水冲走。山西运城解州是关羽的老家,当地的关帝庙是文字记载中修建最早的,大约修建于陈隋之际。

滚滚洪水挟裹着关羽的塑像汹涌而下,等来到许昌城西时,塑像断裂成两部分,塑像的头部被冲到了七里店,身体被冲到了灞陵桥。

为此,许昌的老百姓在七里店和灞陵桥两地,同时修建了两座关帝庙。其中,七里店的关帝庙内供奉的关羽塑像是原塑像头部配身子,灞陵桥的关帝庙内供奉的关羽塑像是原塑像身子配头部。故此,留下了“头在七里店,身在灞陵桥”的说法。

许昌曾是关羽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据史书和《三国演义》记载,关羽兵败曹操后,曹操爱惜关羽之才,不但封侯拜将,而且建府赐袍,百般笼络,可谓天高地厚之恩。后来关羽辞曹踏上寻兄之路,过五关斩六将,保护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可谓是在许昌成名的,因此许昌人对关羽有着特殊的感情。

据老辈人讲,许昌过去常常发大水,大水自西而来,冲没良田,冲垮房屋,给老百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说来也奇怪,自从修了关帝庙后,许昌再没有发过大水。就算有,到许昌城西也成了强弩之末。因此有了“自从有了关帝庙,大水不过许昌城”的民谣。虽说只是巧合,但从中不难看出许昌人对关羽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