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三国风云到宋金颍昌大捷,因为临近许昌城,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七里店留下深深的印痕:800多年前的宋金战场,岳云等一代英雄曾在此抛洒过热血;解放战争时期,“木天王”修城门的传奇故事;“挖炮弹”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在讲述着七里店的悠久历史。
颍昌大捷,金兀术的铁浮屠大军不堪一击
“这里曾是宋金古战场,颍昌大捷就发生在此。”魏都区颍昌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委员黄珂说,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十四日,金兀术率领3万骑兵、10万步兵进攻颍昌,于城西今七里店一带列阵。
当时,岳家军戍守颍昌府的部队共有五个军队,然而除了踏白军外,中军统领苏坚在西京河南府,选锋军统制李道在外地,背嵬军和游奕军在郾城县和临颍县。因都不是全军列阵,总兵力只有3万人左右。
战前,王贵命令统制董先率踏白军,副统制胡清率选锋军守城,自己和姚政等率中军、游奕军,会同岳云带来的背嵬军出城迎敌。首先,出城作战的岳家军兵力不过1万多人,金军兵力除了3万余骑兵外,尚有步兵10万。
22岁的虎将岳云抡枪纵马,率领800名背嵬骑士首先出动,驰击金军。岳家军的步兵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掩护骑军,与敌军骑兵厮杀。
金国军队倚仗兵多势大,岳家军将士则凭借士气勇锐,双方苦战几十个回合难分胜负。小将岳云前后10多次出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岳家军许多将士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岳家军将士约杀越勇,董先、胡清与王贵、岳云合兵奋击,金兵最终难以支撑,大败而逃。
关于颍昌之战,《宋史》《三朝北盟会编》《建年以来系年要录》《鄂国金 陀粹编》等史籍中都有记载。其中,《鄂国金佗稡编》卷八《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得最为详细。
许昌旧志记载:岳武穆在城西门外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屠大军。在七里店不远处有个塚张村,村里有座“蛮王坟”,传说是金兀术女婿夏金吾的墓塚。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她的《岳飞传》里,曾绘声绘色地对“颍昌大战”的具体情节进行了描述,让人记忆犹新。
“木天王”修城门,城门没用几天迎来解放军
提起“木天王”修城门的故事,七里店社区的居民几乎妇孺皆知。“木天王”本名叫于同庆,从小跟着师傅做木匠。虽说他家里穷没有上过学,但他心灵手巧、手脚勤快,不怕脏不怕累,只要是师父教过的木工和泥瓦活儿,没有他学不会的。时间长了,人家送给他一个外号“木天王”。
据许昌旧志记载,许昌城过去“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三尺,广一丈一尺许,垛口一千二百三十个”。京汉铁路开通后,为了方便城里的人上火车,许昌城修建了一座西南门。城门楼建好后,需要做两扇结实耐用的大门,因为这门又高又大,所以很多木匠不愿意接这个活儿。
于同庆听说后,到官府承接了做城门的活儿。随后,他带人四处寻找结实耐用的木材,然后带着徒弟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他们就做好了两扇大门。
“解放军解放许昌时,就是从西城门攻入的。由于发生了战争,那个城门实际上就没用几天。”黄珂说。
“挖炮弹”有功,村里奖励了一台小轿车
1944年4月底,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平汉线,派第三十七师团、第六十二师团、独立第七旅团,将许昌城团团围住。随后调来近百辆战车和装甲车,打算用“牛刀宰鸡”的战术,短时间内拿下许昌城。当时,防守许昌城的是国军新二十九师。在师长吕公良的率领下,将士浴血奋战,这就是著名的“许昌保卫战”。
战后,七里店村驻扎了一个日军中队,看守着几间军用物资仓库。日本人把老街以南的村民统统撵走,周边拉上了铁丝网,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该村原有一口老井,抗日战争胜利后,驻扎在七里店村的日军撤离时,把仓库里存放的一批炮弹全部丢在老井里。
1968年夏天,人们想起了老井里埋藏的炮弹。那时候,许昌地区行署还在,七里店属于许昌县市郊公社管辖。经县武装部的张振华协调,县武装部派排爆人员现场指导,对七里店村的老井进行了挖掘。
因为措施得当,下井的人顺利地找到了当年日本人封存的炮弹。虽说上面被日军用水泥封盖了,但挖出来后这些炮弹已经锈迹斑斑了。通过井口缓缓转动的辘辘,这些炮弹被一枚一枚地运到了井外。经过排爆人员的认真清理,确认井下没有炮弹后,村里的民兵一人扛了一枚炮弹运往许昌县武装部。
因为消除了安全隐患,所以县里奖励七里店村了一辆布拉格汽车,这是该村的第一辆汽车。
七里店曾经发生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村史,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七里店逐渐融入城市,但他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会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七里店人镌刻在记忆里的一段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