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记忆

菅胡同:一条胡同跨两街

许昌记忆·老街巷、老胡同系列(12)

菅胡同北侧是北大街,南侧是安怀街。

窄窄的菅胡同,整洁而幽静。

核心提示:与曹魏古城北城门相连的北大街历史悠久。北大街旁有“八大胡同”,窄窄的街巷,简朴的民居、地道的乡音……胡同里有着浓浓的“许昌味儿”。

“八大胡同”之中,菅胡同位于最南边。它东西走向,南侧是安怀街,北侧是北大街,是许昌老城内唯一的“一条胡同跨两街”的小巷子。在这条胡同内,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 记者 毛迎 文/图

是菅胡同还是姜胡同?

“这条胡同叫什么名字?”

“姜胡同。”8月15日,在北大街与安怀街交会处,记者指着一条窄窄的胡同先后问了两名路人,得到的都是这样的答复。

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里所附的一张县城街巷图,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北大街的几条老胡同,自南向北分别是:菅胡同、小王胡同、大王胡同、汪胡同、佟胡同、靳胡同。由此可见,当时北大街的胡同只有6条,如今的“八大胡同”中有两条是在此后形成的。

据《许昌县文史资料》记载,菅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不足500米的小胡同,东端连着南平定街,西端的北边是北大街,南边是安怀街,是许昌老城内唯一的“一条胡同跨两街”的小巷子。紧挨菅胡同的安怀街和北大街这一片,以前的地下水苦涩难喝,打出的井称“苦水井”。这里的居民需要去南平定街挑水,所以该胡同常常泥泞难走。清末,一菅姓人家在胡同中间铺设了一溜青石,给来往挑水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人们便称该胡同为“菅青石胡同”,后来演变为“菅胡同”。

由此可见,菅胡同被称为姜胡同,可能是口误。

“西起安怀街,东至许昌市平定街小学操场,因菅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1990年我市编撰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对菅胡同的来历有这样的说明。

不过,如今从西向东走到菅胡同尽头,这里是一座公厕,左拐再右转可以到许昌市文化街幼儿园平定分园。

胡同里曾有一棵“连理树”

许昌人李季安(已故)曾经在《许昌县老城街巷文化》一文记载,旧时,菅胡同里有不少奇人异事。

早在清代,菅姓人家就在此居住。这家有个叫菅参的人,因祖上享有功名,在清康熙初年被袭封为“武德将军”。而菅参对官场毫无兴趣。他豪爽慷慨,学识渊博,尤其见长于古诗词。据民国二十二年《许昌县志》记载,当时的人是这样赞誉他的:“平生豪气冲斗牛,非义富贵视如士,英雄慷慨老书生,不屑曳裾求华膴。”他本人著有《遨游诗文集京稿》一书。

李季安在文中称,该胡同王姓的院子里种有一棵老杏树。一次大雨过后,地面下陷,杏树倾斜。为了不使杏树倒下去,王姓用一根“丫”字形的柳树枝顶着杏树的树干,不想柳树竟活了下来。这样,杏树和柳树交错生长,数年后,互为连理,在摆动的柳叶中,竟发现有长圆和扁圆的红杏。在民国初年,该连理树是许昌的一个奇观。

清宣统已酉年间,拔贡张庭馥在编纂民国十二年《许昌县志》时曾专门来看此树,并口诵道:“许昌城内遗风韵,胡同柳树结红杏。”(该诗句由原天平街老居民王荣耀提供,他生前一直在火车站百货商店工作)。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张庭馥没有把此树编在县志里。此树和榆柳街中段的一棵老榆树、八里桥关帝庙中的一棵紫薇树,在民国时期并称“许昌树木三大奇观”。榆柳街的老榆树树干中空处又生出一棵柳树,称为“树中树”;八里桥关帝庙的那棵紫薇树,只要有人用手触摸它的任何一处,就会引起枝叶来回摇动,便得名“痒痒树”。

民国时期出了两个“名人”

民国时期,菅胡同出了两个“胡同名人”,在县城内家喻户晓。

这两个人一男一女,且都不识字。男的叫菅儁吾,民国二十年前后,他是南大街北段路东五洲杂货店的股东,同时还在同庆义钱庄占有不少股份。对于他来说,不识字是个不小的缺陷和遗憾。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知识成了文明的标志,菅儁吾这位有钱的绅士当然想穿文明的外衣。他通过一番准备,就用在街头看告示的方法来向人们显示他是识字的。

一次,他装模作样地在街头看告示,告示的内容是某股土匪抢劫杀人。他尽管不识字,但看了一会儿,咂了咂嘴,做出一副非常惋惜的样子说道:“厉害呀。”而且故意把“呀”字拉得很长,似乎有意味深长之感慨。熟人听到他说出“厉害呀”,以为他看明白了告示的内容,心中纳闷儿:才几天不见菅儁吾,他怎么突然识字了?

其实,菅儁吾心里再清楚不过了。他为了让大家都认为他是识字的文明人,通过多日苦思冥想,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般说来,告示上的事情都是本地区发生的较大的、不经常遇到的、又能引起人们注意和重视的事情。当自己装作看懂了告示后,立刻做出“惊叹”的表情,且嘴里说着“厉害呀”,这就足以证明他通晓告示上的内容。

“厉害”一词真是厉害,它似乎囊括了看过告示后的一切感慨。可以这样说,“厉害”一词是看过告示后“通用”的基本语言。

诸如此类的看告示,不胜枚举,久而久之,许昌城生出了一个歇后语:“菅儁吾看告示——厉害。”

该胡同的女名人叫周王氏。不知道为什么,周王氏的婆家长辈、兄嫂、邻里都称周王氏为“王大姐”。

周王氏擅长手工刺绣。刺绣在许昌俗称“针线活儿”或“扎花”。民国时期刺绣非常盛行,年轻女人穿的绣花鞋,鞋帮上绣有各种花鸟虫鱼。儿童戴的兜兜、青壮年男人戴的耳暖,结婚时女方嫁妆中的枕头、门帘、窗帘、床帐等都绣有各种图案,就连鞋底也绣有图案。刺绣是那个年代的时髦手艺,王大姐正赶上了那个盛行刺绣的年代,而且醉心于此,凡是见到的绣品式样都无一例外地精心模仿。嫁到城里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她的刺绣技艺有了惊人的提升,并为人们津津乐道,堪称一绝。那时,许昌就有“王大姐的扎花老九霞的鞋”这一赞美之句。

如今的菅胡同没有了“名人光环”,知名度也不如昔日那么高了。生活在胡同里的人却丝毫不在意这些,只是悠然地过着属于胡同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