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江锋 文/图
一个和尚叫明朗,一座寺院叫明朗寺,村庄与寺院同名,代代李姓人耕种于此。明朗僧得道成仙、乾隆帝御驾亲临、黑毛驴成“千里宝驹”……民间传说在这个村里口口相传。
村庄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变迁史。
一个村庄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一代一代的人,在村庄里留下了生存的印记,又带着村庄的记忆,走向四面八方。时光流淌,村庄的人和事,就是阳光下的一道道影子。
本期《许昌往事》,走入长葛市石象镇明朗寺村,为您探寻那里的时光旧事。
明朗寺村的村民多数姓李
8月17日,记者驱车来到长葛市石象镇明朗村。村口几位村民告诉记者,明朗寺村90%以上的人家都姓李。
今年60多岁的明朗寺村村民李学谦说,村中李姓的祖坟在董村镇李河口村,占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李河口村就在明朗寺村正北方向约9公里处。
“长葛李氏,是明代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而来。迁移时,来长葛的李氏有100多户。其中我们这一支的老祖爷就落户到李河口这个地方,李河口背靠双洎河,临水而居,生产生活方便。”李学谦说。
据《长葛县地名志》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
李氏在李河口安家落户,生了三兄弟,繁衍生息。很快村庄人口众多,超过容量,李氏三兄弟便商量着分家。其中一支便搬迁到现今明朗寺村的位置安家,始名“老户李”。
清官难断家务事,李氏三兄弟分家过程中,可能有分配不公的事,搬迁到明朗寺村的李氏后人心里有气,直到现在明朗寺村村民到李河口赶集时,还会故意找碴儿。
“并不是说我们的村民霸道,耍赖,原因就是分家时不公平,让我们从李河口迁出来,心里有气。”李学谦说。
明朗寺村和李河口村有割不断的联系。
村民说,以前李河口村有一座木桥,过路人都要收费。但只要过路人表明是明朗寺村人,过桥免费。以前,李氏祖坟里有很多柏树,后来卖掉一部分,李河口村还专门派人通知明朗寺村人去分财产。
“我们是从李河口迁移过来的,但从根儿上说来自山西洪洞!”李学谦说。
村中原有土寨,有“东泰”和“西平”两门
保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
村里老人讲,以前定坟茔时,看地先生说风水合“旺财、官宦、耕读、人壮”,但不能全选,李姓先祖便选了“耕读”。
村里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原先村中有私塾,就在明朗寺院的西厢房中。
“现在长葛很多学校里的老师都是明朗寺村的人。”李学谦说。
明朗寺村不仅重视文化,还讲究孝道。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纪晓岚写的对联。村里的文化人对这副对联很是推崇,他们说:“正是因为讲究孝道,村里有不少高寿的老人。”
在以前,匪患严重,很多村庄为了自卫和自保,围村而建土寨。
明朗寺村的土寨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土寨四角各有一座炮楼,南北寨墙的中间,各有一座炮楼,共6座炮楼。
今年80岁的村民李宝华,曾任明朗寺村小学校长。
他说,现在明朗寺村委会广场的下方,就是曾经的寨沟。“明朗寺的土寨,只有两个门。一个是东门,叫‘东泰’,一个是西门,叫‘西平’。寨门上有匾额写着寨门的名称。”李宝华说。
“那些房子下面就是原先的护寨河,垫平后都成了宅基地了。”李宝华说。
夏天时,村里的孩子在教室里读书嫌热得慌,就跑到寨墙上读书。书声琅琅,整个村庄都能听见。
在乱世中,附近村民常来此避难,就是这厚厚的土寨,
“做三辈子好事,姑娘还嫁不到明朗寺村”
在明朗寺村,还流传着“做三辈子好事,姑娘还嫁不到明朗寺村”的说法。
这是因为明朗寺村旱涝保收。据村里人回忆,以前交公粮时,明朗寺村的任务是整个镇最高的。
“为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明朗寺村的地势比较好,整个村是中间高,四周低,地势呈龟背形状。历朝历代中,明朗寺村没有被水淹的记载。”李宝华说。
据村民回忆,历史上黄河决口,黄河改道南流,形成黄泛区,返流的黄河水,流到明朗寺村的西地,仅有脚脖子深的积水后,再没有往前一步。
回首这个村庄的历史,静谧的村庄就如一条长河,它的村民从山西来,曾有寨有河,有一座明朗寺,有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