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明朗寺村旧事(三)

公冶长葬在明朗寺后?

□ 记者 孙江锋 文/图

明朗寺前的大坑塘。

在村中老辈人的口中,流传着很多关于明朗寺的传说。

“明朗寺坑里的青蛙叫声小,而且不会咕呱咕呱拐弯叫。”8月18日,61岁的明朗寺村民李福辰说。

寺前坑塘里,青蛙不会咕呱咕呱拐弯叫?

明朗寺前有一个坑塘,早年间该坑塘很大,有近10亩。后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坑塘被人垫平大半,现存的坑塘不及原先的1/3。

坑塘虽然面积小了,却有着神奇之处,这里的青蛙叫声很小,而且不会咕呱咕呱拐弯叫,这个传说要从乾隆御驾亲临明朗寺说起。

乾隆带文武百官在明朗寺朝拜佛祖,并下旨重修寺院。寺院重修落成时正是夏天,乾隆亲自驾临验收。夜晚,乾隆正和随从议事,寺庙对面坑塘里的青蛙咕呱咕呱乱叫,扰的乾隆十分烦躁。随后,乾隆独自走出寺院,对坑塘内的青蛙自言自语道:“蛤蟆啊蛤蟆,你们小声叫,别大声拐弯儿叫不行吗?”话音刚落,坑里的蛤蟆声叫果然小了,而且不再咕呱咕呱拐弯叫了。

“从那以后,不光坑塘里的青蛙不再拐弯叫了,而且从别的地方逮来的青蛙,一放到坑塘里也不会大声拐弯儿叫了,你说怪不怪?”李福辰说,关于青蛙不会拐弯叫,村里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但与之大同小异。

相传刘邦、项羽争天下时,项羽兵多人壮,连战连捷。刘邦无处可逃,路过明朗寺歇息。到了晚上,刘邦想起自己的处境,心情烦闷睡不着。走到坑塘边上,听到青蛙的叫声更是心烦意乱,他随口说:“蛤蟆不叫就好了,也让我清静一下。”话音刚落,坑里的蛤蟆就不叫了。

在济南大明湖和台儿庄段的京杭大运河都有类似的传说。民间的传说自然不可信,有人认为青蛙的叫声应该跟当地的土质和水质有关。

明朗寺后有公冶长的衣冠冢?

虽然坑塘青蛙不会拐弯叫的说法难以让人信服,但明朗寺兴盛时期有十二层大殿的传说似乎有据可查。据该村村民说,明朗寺十二层大殿的位置就在如今村北500米的耕地里,大殿北侧是公冶长的衣冠冢。

1992年版的《长葛县志》明确记载:“长葛县石象村东南1.5公里处有公冶长墓”。公冶长(山东诸城人),复姓公冶,名长,字子芝,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弟子的杰出代表,“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

自幼家贫的公冶长生来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多次拒绝鲁国君主征辟为大夫,他继承孔子教学育人遗志,成为著名文士。

相传,公冶长从小喜欢养鸟,久而久之竟能听懂鸟语,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的不满,又因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将女儿许他为妻。

明朗寺流传这样一则公冶长的传说。一日,公冶长在明朗寺院读书,一只鸟飞到窗口,叽叽喳喳地乱叫。

公冶长仔细一听,鸟说的是:“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放下笔,在北山果然见到一只死绵羊。他告知当地百姓后,众人把绵羊分食,却忘了给鸟留下肠子,公冶长因此遭罪。

“公冶长冢占地5亩,冢上平地可耕种。小时候,我经常跑到公冶长冢玩,偶尔还能捡到一些陶器。”明朗寺村村民李学谦回忆说,后来,随着该村的发展,很多村民从冢上拉土垫宅,甚至有人在公冶长冢的东侧建厂烧砖,烧砖用的土也来自公冶长冢。久而久之,公冶长冢越来越小,直至后来消失不见。

寺院办私塾,学生和尚同在屋檐下学习念经

李福辰说,公冶长的衣冠冢在明朗寺,就充分说明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在公冶长山东老家,也流传着与明朗寺村类似的传说故事。

“当时,我的父亲是村里生产队的饲养员,我从小跟着父亲在饲养室睡觉。那时候,牲口是生产队的宝贝,冬天饲养室生炉子,牲口喝温水。晚上,不少人喜欢到饲养室里扎堆聊天,我就是那时候听到很多老故事。”李福辰说,他小时候就在明朗寺里上小学。东厢房里是一二年级,后大殿是三四年级。

村民李学谦说,寺院办学最早是在1928年。当时,在寺庙兴学政策的社会背景下,明朗寺大殿、厢房被改为教室。寺院与学校并存,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照例烧香拜佛,学生也照样上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朗寺内的私塾改为村小学。

“20世纪60年代,我已经当老师了。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们办公室里还有神像。”今年80岁的李宝华说,“文革”期间,明朗寺大殿的神像、壁画,东西厢房被毁,后来大殿也被拆除。如今,世人见到的明朗寺均为后人重修,其建筑规模远不及当年。

2017年,明朗寺村入选河南省第五批传统村落。新107国道临村而过,许昌环城高速也从该村北测穿过。我们相信,未来的明朗寺村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