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周店社区旧事(一)

孝廉楷模周来福 秉承传统孝道

□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周店社区的周家祠堂。

如今的周店社区整齐的大街。

核心提示

周店因周氏始祖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许昌,且以开店为生,于是有了周店。数百年来,周氏家族秉承孝老敬亲、忠诚仁义的优良传统,涌现出周来福、周佰曾等模范人物,为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本期的《许昌往事》,记者来到建安区五女店镇周店社区进行探访。

周氏家人从山西洪洞迁徙至许

“我们周店人是从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迁到河南许昌的!”8月21日,在建安区五女店镇周店社区,今年66岁的居民周德正对记者说,公元1368年,朱元璋把元朝势力赶到漠北,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由于常年征战,中原腹地人烟稀少,百姓死伤无数,村庄城邑多数变成了废墟。

1373年,朱元璋采用萄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决定采取移民屯田战略,从人口稠密的山西晋南地区移民,并制定了“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移民条律。要求当地百姓聚集到山西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办理移民手续,分批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谁也不想离开家乡,但国家有这种政策,老百姓也没办法。”该社区居民周万和说,他们的周氏先祖和同乡领取一定的安家补助后,携家带口往河南的方向跋涉。移民过程中,为防止百姓中途逃跑,官兵将移民的双手捆住,中途如要上厕所,需要向官兵报告。官兵同意后,会把他们双手上的绳子解开,正是因此,很多地方的人把上厕所叫作“解手”。

由于路途遥远,移民数月才到达河南。就这样,周氏先祖历尽艰辛来到许昌后,在五女店镇桃杖村生活。后来他们分家后,老大带着3个孩子来到了周店村。为追根求源,认祖归宗,续修家谱,周德正、周和义等人曾前往桃杖村进行走访,他们发现“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等歌谣一直在移民中流传。

秉承祖辈良好传统,周家因店而盛

周氏始祖把家安置在如今的周店,是他看中了这里重要的交通位置。

“历史上,许昌通往汴梁(开封)的官道就在此,而且距离许昌城也不远!”周德生说,他们的先祖来到周店生活后,发现此处只有一家姓张的人在道路西侧(如今西街)开有饭店。由于人流量大,生意还算不错,路人把这里叫作张家店。但张家店的老板性格固执,脾气也不好。

“名字是人叫出来的,路是人走出来的!”周德生说,周家人很有经济头脑,为人诚实可信。为了改善生活,周家人在路东侧(如今东街位置)也开了家店。由于周家店的老板热情好客,做的饭菜也实在,而且经常帮助遇到困难的路人。往返许汴路的生意人不自觉地就在周家店吃住,周家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张家店的老板最后实在做不下去了,便将店转让给了周姓人,一家人也不知去了何处。

后来,周店的地名取代了张家店。至今,周店人还秉承了祖辈的良好传统,勤奋持家,团结互助。

为母守孝百日,不曾挪动一步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许昌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不少孝子,如西汉末年孝子蔡顺,三国末期王裒“闻雷泣墓”,带着截瘫父亲求学的郭家宝……8月21日,记者来到建安区五女店镇周店社区,据说这里一直流传着孝子周来福的故事。

“据《周氏家谱》记载,周来福是明末清初的一名官员。他为人正直,不仅廉洁奉公,而且特别孝敬父母,是当地百姓公认的大孝子。”该社区居民周德正说,周来福信奉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传统孝道文化。母亲死后,周来福跪在坟前为其守孝百日,任凭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也不曾挪动一步。

后来传说周来福死后化作神仙,在许昌西北方向的云梦山修行。期间有许多离奇的传说,由于无从考证,就不一一列举了。

“周家后人被其孝心感动,为了纪念他、歌颂他,修建了周家祠堂。”采访中,周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国刚带领记者来到该社区的社区广场,指着广场南侧的周家祠堂说,下一步,社区将根据居民的意愿重修周氏祠堂,为后人留住乡愁、留下精神食粮,用周氏的传统美德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达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