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许昌是全国著名的烤烟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提高烤烟质量,人们在烘烤实践中对烟炕进行改造革新。周店村的干部群众,在上级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利用3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一座240多平方米的“万格大炕”,极大地提高了烤烟的效率。它不仅在许昌地区很有名,还引起了外国友人的关注,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为提高烟叶品质,改造烟炕
曾在周店村担任村干部的周万和说,周店地势低洼,属于盐碱地,一发生内涝,水就排不出去,种庄稼“十年九不收”。但周店村烟叶种植有一定的历史,当地有“十亩地八亩烟,二亩红薯顶住天”的说法。 农村生产队实行大集体后,群众对旧炕房进行了改造,炕房由小变大。
大家对炕房的火龙、天窗、地洞进行多次改造后,烤烟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烟叶烘烤还处于初级阶段,炕房设计相对简单,烘烤烟叶大都凭感觉和经验进行,升温、排湿很难把握。
1958年,许昌地区一位姓侯的专员来到周店村帮扶,他了解当地的情况后,发动村干部和群众进行洼地和生产改造。有人说:“我们的炕房太小了,一次只能烤一二百杆烟叶。如果扩大烟炕的面积,一次能烤10000格烟叶的话,生产效率就提高了。” “1958年是我国工农业进步的关键时刻,也是生产力向多、快、好、省发展的过渡时期。在人民生活比较艰难的情况下,我村为提高生产力,改善炕烟品质,在党支部书记周顺江的带领下,准备建‘万格大炕’。”今年80岁的居民周合义说。
“万格大炕”怎么建?村里发动干部群众,大家一起想办法。经过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大家决定在村西南角建“万格大炕”。
村里研究决定,把周家祖坟里长有一二百年的几百棵松柏伐掉,而后让木工师傅制作成横梁、檩条、椽子等材料。
“万格大炕”一次能烤万格烟叶
说到周氏祖坟里的松柏,得提一下村里的晚清人士周佰曾。他是周店村德高望重之人,晚年时,他在周家几十亩的坟地里,带领家人栽松柏,对松柏进行精心护理。当时,周姓村民纷纷响应,农闲时节带着锹和镐等劳动工具,在周家祖坟栽种松柏,代代相传。至今,周佰曾“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高尚品德依然让人铭记。
“建炕房没有砖怎么办?我们自己烧。”周万和说。村里的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分工明确。为了烧石灰,村里还把周家一个青石大牌坊砸掉,将青石烧成了石灰,用于炕房的建设。 “当时我才十来岁,正上小学,学校老师组织学生来这里参加劳动。”周万和回忆。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占地240多平方米、高10米、宽8米的“万格大炕”建成了。“万格大炕”的屋脊用的是红瓦,墙面用的是蓝砖,内部为木质结构。炕房里一次性能放置一万格烟叶,横梁、竖檩既纵横交错,又错落有致,十分复杂,而且非常坚固。 “万格大炕”建成后,群众又在其南侧建了一个以玻璃为顶的烟叶育苗室。烟叶育苗室通过吸收阳光培育烟苗,在当时非常先进。 “当时烟叶育苗温室用的是有机玻璃,玻璃有一厘米厚,人站在上面都没有事。”现任周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国刚说。
8月24日下午,周合义带领记者来到周店社区的西南角,他指着一处紧挨玉米地的农家院说,此处就是原来建 “万格大炕”的地方。
在原“万格大炕”南侧,记者看到了一座保留了20多年的小烟炕。其不大的门被红砖堵住,东侧还有一个书本大的窗口。
“这个小窗口上原来有块玻璃,烤烟时,人们透过玻璃观察烟叶的烘烤情况。”周合义说。如今这座炕房的外墙面风化严重,群众用水泥对其进行了粉刷。
“万格大炕”用了3年
“万格大炕”建成后,群众又叫它“青年万格大炕”。
炕烟时,群众把系在木杆上的烟叶分格摆放,经过第一天小火排湿、第二天中火变色、第三天大火烘干后,烘干变色的烟叶就出炕了。群众将其打包后,卖到附近的烟站。
周合义说,按照0.0667公顷烟田能产50多公斤烤烟,0.5公斤烤烟卖1元左右计算,一个生产队一年靠烟叶能收入一两千元。
在周店社区老居民的印象中,入秋收烟期间,很多村民就在这里劳动。大家分工明确,忙的时候,村里中小学的学生也过来帮忙。“‘万格大炕’提高了烤烟效率,烤出的烟叶质量也不错,最重要的是提高了生产力。”周国刚说。
当时人们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烟炕,许昌地区的许多人都来这里参观学习。这也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许昌地区多次在周店村举办观摩学习活动,该村党支部书记周顺江等人还受到了表彰。后来,苏联、英国等地的专家学者也来周店进行参观。新闻媒体也进行了宣传报道,称“万格大炕”在国内是个创举。
“万格大炕”使用期间,流传着一个笑话,说的是周店村一个大龄男青年在相亲时对女方吹嘘,说他工作的地方是一座7层高楼。对方听后非常羡慕,就嫁到了周店村。婚后,这个新娘到“万格大炕”一看,发现未婚夫说的7层楼是放烤烟的7层格。
之后,随着国家反“五风”(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进行,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万格大炕”停止了使用。
1972年,周店村生产队从洛阳购买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准备用于耕地。为给拖拉机建机房,大家把“万格大炕”拆掉了。拆卸下来的木料,村里用了一部分,剩下的卖给了外地人。曾为周店村标志性建筑的“万格大炕”,被使用3年后,完成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