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从出土的随葬品中,也能窥见古代的建筑特点。
8月27日,记者在许昌博物馆了解到,许昌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明代彩绘陶宅模型(明器),从其建筑结构及特性来看,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景致颇有几分吻合。那么,这套明代彩绘陶宅模型与许昌有哪些关系?它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明代的建筑特点?
陶宅模型中的人与物很丰富
“这是一套明代墓葬的随葬品,1993年7月在许昌市延安路青少年宫施工工地发掘出土!”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介绍。这件明代彩绘陶宅模型,整体由前院、中庭、后院组成,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其中的人与物非常丰富。
据专家研究,明中期以后,由于灾荒不断,朝廷实行劝赈的措施,把“旌表制度”运用到赈灾的过程中,用表彰的形式来酬谢爱心人士。
《杞县志·大事记》就有嘉靖七年(1528年)地震的记载:“邑人兵马张希义输粟三千石赈之,诏授三品服色,并立坊表。”
顺着明代彩绘陶宅模型内的牌楼再往里看,院内有主房和边房,建筑为悬山式屋顶,中轴线上的正房都有正脊和垂脊。正脊的中央还有一个宝珠类装饰。两边的厢房只有正脊没有垂脊,屋檐装饰有滴水。
院内除了有男女主人,还有侍俑、陶桌、陶椅、陶猪、陶狗、陶羊、陶鸡、陶鸽、陶井、陶灶等陶塑。同时,厅堂、主房、厨房一应俱全,各房屋正面刻画有窗棂图案,人物及家禽活灵活现,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家的生活。四周围墙把建筑物很好地连接起来,形成了封闭的整体。
这套明代彩绘陶宅模型为长方形三进四合院,长约190厘米、宽68厘米、高39.8厘米,2003年入馆。将陶院落作为随葬品,可能与丧葬从厚的地区丧葬习俗有关。陶院落内设置牌坊、影壁以及陶轿等,与明代乘轿风俗、牌坊文化的流行时间一致。
当然,在“事死如生”丧葬观念的影响下,随葬品模仿生前的宅院,也表现了地方豪绅的人生追求。
官宦家庭的生活写照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
陶院落的建筑形制似与墓主的身份等级也有一定的关系。
陈文利认为,中国的四合院,其种类呈“口”字形的被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被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被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外人不得随意进入。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四面房子的屋门都朝向院落,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大家庭居住。”陈文利说,由于院落宽敞,主人还可以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陈文利介绍,这类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布局,沿中轴线形成中、左、右三组纵列组建筑。在中线上安置主要建筑,称正房,多为长辈居住;次要建筑物建在左右两侧,称厢房,为晚辈住或用作书房、餐室等。
许昌博物馆明代陶宅模型整个建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富于变化。模型中,男女主人分别端坐中、后院正屋前,神态怡然,衣着华贵,门吏、仆人栩栩如生,显示出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
而里面的水井、碾磨、炉灶、家畜都显得活灵活现,反映出当时一般官宦之家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而轿子和马匹的塑造又展示了古人男骑马、女坐轿的出行方式,成为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但这种陶宅模型,绝非一般老百姓所能享有的。
明代建筑的一个缩影
陈文利介绍,随葬陶院落的墓葬,其墓主身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包括藩王及其亲族,官员以及无品级的士绅。
第一等,藩王及其亲族墓随葬的院落屋顶用绿琉璃瓦,正脊用吻兽,规格较高。第二等,官员墓随葬的二进院落,屋面为筒瓦屋面,正脊用吻兽。第三等,无品级士绅墓随葬的陶院落,门前有牌坊,但屋面正脊用瓦兽,建筑礼制规格较低,且陶院落制作技术水平较差,外观相对显得粗糙。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陈文利说,一般而言,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联起来,需要通过前院才能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比如家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像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说明了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同时也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陈文利说,古建筑也是一种艺术。
如今,在禹州市神垕镇的老街上,我们还能看到有少许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为长方形,从大门进去后,便能看到一个个单独的院落。有的院落里甚至是几家人在里面生活。
建筑方式,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许昌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彩绘陶宅模型,正是明代现实生活中建筑实物的缩影,直观形象地表现了明代建筑的形制和建造技巧,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它对研究明代的建筑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古时丧葬习俗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