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记忆

奎楼街:

“魁星点斗”,文运兴旺

许昌记忆·老街巷、老胡同系列(15)

早年的亚细亚商场就建在奎楼街南端。

如今的奎楼街北段是奎楼商业街。

核心提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科举时代,奎楼是学子们祭祀朝拜的地方。奎楼总是建在文庙旁边,每当秋闱开考之前,到奎楼朝拜者络绎不绝。

如今,许昌已无奎楼,但奎楼街留下了奎楼的印记。紧邻春秋广场和春秋楼景区的奎楼街商铺林立,繁华依旧,继续讲述着“魁星点斗”的文运传奇。□ 记者 张铮 文/图

奎楼街上已无奎楼

9月1日上午,记者在奎楼街见到了曾经在这里居住的车红军。

“这一片原来是老居民区,南面有个莲城商场。当时,它和七一百货楼、人民商场一样,是市区重要的商贸中心。”车红军回忆说,北面(现在的天伦大厦对面)有一家医院,中间是一排排低矮、破旧的瓦房、平房。

奎楼街则因奎楼得名。不仅是许昌,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奎星阁或奎星楼。那么,奎星楼的作用是什么呢?在《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奎星屈 曲相钩似文字之划”的记载。所以,相传奎星乃天上二十八宿中负责掌管文化的星神。《春秋元命苞》中更是认为汉字的起源同奎星有关。文章中有苍颉“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的描述。《历代名画记》中也有提到“奎有芒角,下主辞章”。

从这些古籍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代的人们经常把奎星同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因此,奎星阁是文人用来祭拜奎星的地方,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古代的许多读书人都要到这里来祭拜,祈求自己可以考中状元,求得功名。

民间流传有“奎星点状元”的说法。据说寒窗苦读的文人世子虽多,可是只有被天上的奎星点中才能成为状元。奎星楼寄托了历代文人的美好愿望,他们希望可以被奎星点中,从此踏上仕途。

在许昌市规划展览馆二楼,依据明代《许州志》所载州境图、州城图、州治图等资料进行想象复原的“许州古城”,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昔日许昌老城的古韵。

记者看到,在“许州古城”内,文庙东南方向有奎楼,就像一个四合院。城垣东南角附近有文昌阁,城墙上有一座二层阁楼,不过没有标注名称。

“许昌旧有文昌阁、奎星楼、文明寺,以此命名的街道有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文明街……”曾在许昌县(今建安区)政协部门工作多年的李季安(已逝),对许昌的旧貌格外熟悉,留下很多有关老城的文字记载。

“奎星楼在城东南隅的城墙上。”在市档案馆的档案中,对于奎星楼有这样清晰的文字记载。1990年,我市地名部门编撰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对奎楼街有着这样的记载:“因清中叶在街南端城墙上建有奎星楼,街名因之。”对聚奎街,则有这样的解释:“清同治年间,奎星楼由南奎楼街南端的城墙上迁至城墙东南角。因面向此街,取‘奎星聚会、人才兴旺’之意命名。”

不过,也有资料记载许昌老城内的奎星楼为魁星楼。在《许昌县文史资料》中,聂海同著的《许昌“察院”魁星楼迁建原因》指出:“许昌魁星楼原建于魁楼街南端南城墙上,此街故称魁楼街。因魁星走文明路,故魁楼街北段称文明街。后将魁星楼迁建在东南角城墙上。”

如今,奎星楼随着老城墙一起消失在老城居民的视野里,奎楼街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曾是许昌城内的“粮食集散地”

“奎”与“魁”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奎”字有两个意思,一为姓氏,二为“二十八宿之一”。奎宿为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16颗。“古人多因其形似文字而认为它主文运和文章。”

“魁”在“魁星”词条中指的是北斗七星中成斗形的四颗星,还有一说指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另一种意思指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的神。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魁元”有“魁首”“第一名”之意。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为改变阶层的唯一通道,所以各家各户盼望子孙金榜题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文人墨客会去各地的魁星楼、魁星阁等处礼拜魁星,祈求科举顺利,功名有加。时至今日,在民俗中,魁星踢斗依然具有祈求神明护佑,祈盼学业、事业丰收的美好含义。学子们希望魁星护佑,金榜题名。

奎楼街,曾是许昌城内的“粮食集散地”。清末至民国年间,街内多设粮店,是许昌古城的粮食集散市场。

“该街有顺记、仁和兴、德太茂、华丰厚、同庆恒、石福太、六合凭、祥记等30多家粮行。这些粮行除收取买卖双方的手续费外,还利用‘出九进十一’的办法进行盘剥。他们贱价收买,高价出售,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每到傍晚,各地车拉担挑的粮贩、粮户齐集于此,人喊马嘶,一片嘈杂之声。白天行里籴粜开市,过斗者喝唱数量之声不绝于耳。故中原地区流传有‘中原熟,奎楼兴’的俗语。”李季安在《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说。

街头大槐树的记忆

经常去春秋广场的市民应该都知道,春秋广场南部有一棵百年大槐树。以前大槐树下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有“古树保护”等字。如今,这块牌子虽已不见,但大槐树四周砌有石台,内种冬青,保护着大槐树。

车红军介绍,许昌老城的车姓人集中住在奎楼街南段,属于南关社区二组,祖上是明代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移民。车姓人在奎楼街繁衍生息,到民国时,在城外还有不少土地,靠种地为生。同样,南关社区其他居民在城外也有地。现在的胖东来生活广场所在地,当年就是南关村二组的耕地。

据老人回忆,奎楼街是许昌老城中的一条老街。它南起南城墙,北至天平街,以文庙前街为界,分为南奎楼街和北奎楼街,其中北奎楼街又称文明街。

大槐树在奎楼街南段,暑天不少人在树下乘凉。再往前走,就到了城墙根。新中国成立后,城墙已经拆除,人们在城墙原址盖了不少茅草房。街口三角地带形成了一个菜市场,每天早上,各地菜贩总会聚与此。由于街口和灯塔较近,这里不仅有卖菜的,还有卖小吃的,很热闹。

如今,许昌城内还有与“奎”字相关的聚奎街和奎楼商业街。阁楼已逝,但美好的愿望依然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