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曾以“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两句诗相赠叶剑英元帅,评价他在危急关头和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和对国事的担当。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天下,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年间的宰相吕端。吕端一生政绩平平,但在几次关乎国家危亡,以及重大利益的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表现非凡,因此成为名臣。
吕端20多岁以父荫补官,曾在地方和中枢多方历练,后官至宰相。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缘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当时,太宗赵光义欲立吕端为相,此时当朝宰相为吕蒙正。宋太宗和吕商量,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钓鱼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几天后,吕蒙正让位于吕端。吕端果然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献策安抚西夏
吕端入相不久,叛臣李继迁兵袭扰西部边陲,当地军队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太宗听说后,想杀掉李继迁的母亲,就召枢密副使寇准相商。
寇准回家时,路过吕端的相府。吕端知道皇上召见寇准定有大事,便对寇准说,皇上不让先生将此事告诉我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疆的战事一般我不必知道,若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
寇准把此事告知吕端。吕端问此事如何处理,寇准说皇上已下诏,将李继迁的母亲斩杀于军门处,以戒凶逆。吕端回答,这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缓办,我将上奏皇上。
随后,吕端朝见太宗说,昔日项羽得到刘邦的父亲,欲把他煮吃。刘邦说,愿分我一杯羹。这说明刘邦举大事不顾其父母亲情,何况李继迁属于悖逆之人呢?皇上今日杀了他的母亲,明日就能生擒李继迁吗?如不能,愈坚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问,该如何办?吕端说,不如将其母亲安置赡养,招降李继迁。即使李继迁不降,其母的生死在我们手中,终可系其心。太宗听罢连连称好。后来,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李继迁闻讯后,不顾性命前来奔丧。李继迁被抓后,他的儿子纳款请命,一场暴乱就此平息。
坚立太子为帝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临死前立三子赵恒为太子。宦官首领王继恩深忌太子英明,继位后于己不利,便偷偷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人,说服李皇后密谋立楚王赵元佐为太子。
听闻消息后,平时看起来随和谦让、很少表态的吕端却扔掉了“糊涂”的面具,太宗去世之前,他每天亲陪太子入宫探问天子起居。太宗死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议事。吕端预感要有大变,命人将王继恩锁于阁内,让士兵守住门口,然后火速入宫见李后。李后对吕端说,皇上已驾崩,立嗣应该立长子才对,现在你看怎么办?吕端毫不谦让,高声答道:“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岂容另有异议!”
李皇后听后默不作声,不得已奉太子恒即位。真宗赵恒即位时垂帘面臣,细心地吕端怕被施调包计,平立殿下不拜,先让人卷帘,确认是太子后,才率群臣拜呼万岁。
宦海残酷,帝王无情。吕端历仕两朝,属于有大智慧的人。他淡定应对各种挑战,宽宏谦让,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淡然处之,不在乎外界“糊涂”的印象,但在关系国家利益和危亡的关头,他却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果断出击、担起大任。仔细想想,吕端一生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体恤民众、忠心扶主,即便再有大事“不糊涂”的机敏,也难以躲开宦海的凶险,这或许就是吕端给我辈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