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吕家桥最初的修建者有吕秋、吕泾、吕轴等9个主要负责人。桥修建好后,因洪灾该桥被多次冲毁。这在后来出土的石碑上都有记载。在吕桥社区,至今还传颂着吕善人的故事与传说。
吕家桥曾多次维修
9月17日,记者在吕桥社区采访时,该社区文书吕超峰和尚喜全等几位热心居民,带领记者来到原吕桥小学。该小学大门西侧的墙壁上镶嵌有三通石碑,其中两通石碑为明清时期的“重建吕家桥记”,另外一通石碑为“重建玄帝行宫”。
这三通石碑记载了重修吕家桥的历史,描述了吕家桥的大致容貌。其中,明末的一通“重建吕家桥碑记”由青石构成,高约220厘米、宽约80厘米、厚约24厘米。行楷书满碑约14行,涉及捐款人姓名、地位、职务等信息。
“吕家桥第一次维修是在1627年,修筑时间长达3年。修桥期间,许昌可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尚喜全说,据该碑的文字记载,第一次维修吕家桥,最大的捐资者是典服吕思,捐银百两。重修此桥的直接领导人吕秋捐银十两,吕秋的儿子吕敬民捐银十两,吕余全捐银十两,再加上其他居民捐款,总计捐银150余两。碑文撰写人是河南杞县著名儒学文人李一腾,字云蛟。
尚上救济灾民受赞誉
在多次的修桥过程中,尚集人慷慨解囊,其中尚上带头协乡亲15人,为重建吕家桥捐银十一两。由此可见,作为几乎同时从山西洪洞迁徙到许昌的“老乡”,两个姓氏之间一直延续着纯朴的友谊。
尚喜全介绍,据《许州志》和民国二十二年的《许昌县志》记载,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七月连降大雨,许昌城北的潩水河暴涨,乡间被大水淹没,吕桥村受灾群众有数百人,一时间,他们寝无所,食不果腹。
灾难面前,怀有仁爱之心的尚集人尚上,立即召集家人,使用树木、玉米秆、麦秸等,搭建茅棚数十间,连续赈粥20多天,期间没让一个灾民饿死。不仅如此,尚上还焚毁祖上债券,永远不让灾民还账。尚上的感人事迹在尚集镇周边广为传颂,影响深远。
清朝雍正年间,许州知州董思恭把尚上及其家人扶危救困的美德和义举记载到《许州志》上,并行文上奏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尚上的做法大为赞赏,颁旨“义行可封”,钦褒尚上义行崇祀忠义之词,并划拨政府银库,在许州修建尚氏《义行可封》石牌坊和祠堂,来弘扬和宣传尚上的感人事迹。
“这充分说明尚集村与吕桥村两地群众之间,多年来形成了高尚的情怀和无私的大爱。”尚喜全说。
记者由此联想到前不久发生在我省的特大暴雨灾害,许昌市民有的为外地灾区捐献衣物,有的安置外地灾民,体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的社会力量。
吕善人曾助受困车辆
记者在吕桥社区采访时,不少年龄大的居民提到吕善人。原吕桥村党支部书记吕松成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讲,吕善人长得非常壮实,而且力气惊人,为人乐善好施,经常做好事。凡车辆在吕家桥上遇洪水受困,吕善人就会出现,助推受困车辆顺利过桥。
有一天,吕善人和村民赶着马车到山上拉煤,返回走至许昌城南的蒋李集时,因担心车轮压坏庄稼,他二话不说撸起衣袖,用双手抬起一侧车轮,让另一侧车轮碾压在路面上,就这样走过了道路狭窄的庄稼地。
马车走出庄稼地后,吕善人等人来到村头的打麦场歇息。当他准备在麦场的一口井里打水喂牲口时,当地群众不让他打水。这让吕善人非常生气,只见他用胳膊夹起麦场上的两个石磙堵住井口。当地村民一看,连忙求吕善人移走石磙,井水随便使用。
1999年7月,尚喜全在吕桥村考证、抄写出土的碑文时,一位老人王丙林曾告诉他,吕桥村确有吕善人,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亲题“吕善人”匾额,褒奖其善行。“这块匾额以前我还见过,‘文革’之后,就再没有见过了!”吕松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