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透过文物看许昌

双喜青花瓶:古代人放喜糖的瓶子?

□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周衫衫

喜字瓶 资料图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俗话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论在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的眼里,结婚都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而在许昌博物馆展厅里的一对双喜青花瓶,似乎无声地诉说着婚礼的变迁。

大家都知道,婚嫁时张贴双喜字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那么,许昌博物馆内的古代喜庆珍品——双喜青花瓶都有哪些故事呢?

古代结婚

为啥要定制喜字瓶?

“这对双喜青花瓶是清朝的喜庆用品,有着吉祥喜庆的寓意。”10月14日,记者走进许昌博物馆,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告诉记者,这对双喜青花瓶高40厘米,口径23厘米,敞口平沿,瓶身上下细,中间略鼓,圈足。通体施青花缠枝纹和花卉纹,上下腹部有对称的“囍”字纹,双喜字中等匀称,系双勾填色。

在陈文利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双喜青花瓶始于清朝中期,俗称为“喜字瓶”,亦有“双喜罐”之说。

“古代结婚都会定制喜字瓶用来放喜糖等,给民间婚嫁增添了喜庆的色彩,非常具有收藏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性。”陈文利说。

原来,古代结婚定制喜字瓶是为了放喜糖。作为喜庆珍品,双喜青花瓶是非常的典型器物。虽然属于民窑瓷器,但能完整保存至今其实很不容易。

清中晚期青花瓷器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呈色大多深蓝,浓艳而略有晕散。也有浅淡闪灰或稍微鲜亮的,呈色比较稳定,少有晕散,另有淡描青花及浆胎青花,所占数量不多。

清朝嘉庆后期,有的青花瓷器的青花色调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但与清朝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相比品种要少得多。

喜字瓶上的“喜”字有啥来历?

历经岁月变迁,这对双喜青花瓶上的喜字依旧耀眼。那么,喜字瓶上的“喜”字有啥来历?

据相关记载,双喜字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所创造出来的。据说他进京赶考,路上遇到马员外家征联招婿,凡是能对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者即可招为女婿。

王安石记下题目便匆匆赴考,一路顺利地进入殿试,没想到皇上亲自殿试的题目是为“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求上联,王安石大喜,赶忙对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并得以高中。金榜题名时又遇洞房花烛夜,王安石自笑是双喜临门,大笔一挥,写了一个连体的双喜字。之后,婚嫁时张贴双喜字就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

那么,你可知道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十里红妆”又是啥?

“这个‘十里红妆’不是电视剧里无中生有的,是真真切切的汉族婚礼的风俗,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陈文利说,2008年“十里红妆”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里红妆”起源于南宋,盛于明清。在古代,女子的嫁妆,夫家一般是不会擅自使用的,而是由新娘自己掌管。一般情况下,女子的嫁妆越多,在夫家的地位就会越高。

在古代,家境殷实人家的嫁妆,都有上百件,而女方准备这些嫁妆,要花费数年的时间。

从“两姓”到“两人”的婚礼变迁

旧时,婚姻讲究“三媒六证”,遵循“六礼”。

“这些礼仪,我真的不懂。”“80后”市民杨自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自由恋爱,“三媒六证”“六礼”对于年轻人来讲已经非常陌生了。

传统婚礼,并非是如今经过包装的中国风婚礼,而是从儒家礼制典籍《仪礼》和《礼记》中的“六礼”演化而来的缔结婚姻的程序。“六礼”其实是六道程序,包括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如果和现在的婚礼习俗对比,其实只有最后一道“亲迎”才算得上结婚典礼的一部分,前面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婚姻协商和登记手续。

事实上,“六礼”的这一套程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改变了许多。有一些在民间十分盛行的婚礼程序实际上与“六礼”无关。比如“铺床”,类似布置新房的程序,一般由父母在世、儿女双全的妇女来完成,从宋朝开始变成了婚礼很重要的步骤。还有一些地区依然盛行的新娘不可足沾地、新娘跨火盆的仪式,也可见于古人的记载。还有“回门”这种婚礼的后续,其实也源远流长。

在传统婚礼中,往往难觅新人的踪影,担任主角的往往是双方长辈以及前来道贺的亲友。《礼记·昏义》里解释婚礼的意义时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意思是说,婚礼是两个家族的结合,重要的是传宗接代,所以便有了“六礼”中前五个程序,最后才是亲迎。所以,新郎和新娘只是作为家族一员出现的,他们自身的所思所想则并不重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49年之前的结婚证上有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民国时期,结婚证书上比较流行的一段富有文采的婚姻证词大概是这样的:“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感到传统的凤冠霞帔有些土气,婚纱照开始出现。

1950年,我国的《婚姻法》颁布,废除了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结婚证》上除了显示结婚人的姓名以外,其他人的姓名不再显示。《结婚证》的式样和名称也由政府统一制订。《结婚证》一式两份,由男女双方各自保管。

从简朴到华丽,从单一到多元,婚礼的变化不仅能反映出某个特定时代的生活状况,而且也能反映出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