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记忆

许昌记忆·老街巷、老胡同系列(22)

文庙前街:因毗邻文庙而得名,曾叫黉学街​​​​

□ 记者 毛迎

这是今天的文庙前街。记者 毛迎 摄

1995年,春秋楼修复工程启动前,工人对文庙前街北侧(今春秋楼东院)的建筑物进行拆除。资料图片由史福岭提供

核心提示

位于南大街和察院西街之间的文庙前街路面不宽,站在街的这头可以一眼望到那头。这条位于老城中心繁华地带的小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北侧是许昌地标性建筑春秋楼景区,南侧是许昌第一个开放式园林广场——春秋广场。漫步文庙前街,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和现代的交会、文化与生态的融合。

■ 文庙前街历史悠久,曾叫黉学街

11月8日,天气晴朗。与曹魏古城南大街交会的文庙前街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文庙前街的中段,路北是气势恢宏的春秋楼景区,路南是绿树成荫的春秋广场。深秋时节,广场上的黄山栾、七叶树“举”着红彤彤、金灿灿的叶子,把春秋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卷。

文庙前街是一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可追溯至元代。《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第九册记载: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许昌文庙迁于此,次年在文庙东侧建立州学。文庙又称黉学,因此这条街最初名为黉学街。除文庙、州学外,这条街北侧还有春秋楼。这条街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更名为文庙前街。

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李季安老人著有《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他在文中写道,民国时期许昌城内有大小街道28条,街道命名可归纳为方位得名、建筑物得名、政府机构得名、树木花草得名、池塘井泉得名,以及姓氏命名几个大类。

许昌古城中因政府机构、建筑物得名的街道非常多。如衙前街、衙后街、西署街、书院街、文庙街、学巷街、奎楼街等。

记者查阅1933年的许昌县城街巷图,发现今日的文庙前街在当时名为文庙街。文庙街与南大街交会处东北侧为文庙,与文庙如今的位置一致。文庙后面为书院,文庙与书院之间的街道名为书院街。

书院街所在的位置便是如今的文庙后街。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这条街因街边建起聚星书院而得名书院街。民国时期,国民党许昌县党部设在该街,街名改为党部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街因地处文庙之后而更名为文庙后街。

许昌文庙始建于何时?据金代《许州重迁宣圣庙记》记载,许昌文庙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最初的庙址在城东南角,到宋代因战乱被焚毁殆尽。在金人统治许昌的昌明年间,许昌文庙得到重新修建,并最终固定在了现在的位置上。

到了元代,由于忽必烈非常重视儒家思想,文庙规模得到了扩大;延至明、清两代,许州知州不断修缮和扩建;到了清道光年间,许昌文庙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格局。

■ 小小街道,因“国保”而繁荣

文庙前街因文庙而得名。许昌文庙隶属春秋楼景区,该景区中间大院是供奉关公的春秋楼主景,西边大院是供奉孔子的“文庙”景点。文武两圣人的庙宇相毗邻,这样的景象在全国实属罕见。

一张明代刊印的许州州学图直观地展现了昔日文庙宏大的规模。按照该图中轴线上的建筑顺序,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坊、仪门、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而文庙东边,即现在的春秋楼景区,应是过去的黉学所在地,设有严师堂、尊经阁、杏坛等建筑。

如今的文庙位于春秋楼西侧。走进文庙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硕大的青石麒麟照壁。绕过照壁,一个弯月状的“迷你池塘”呈现在眼前。“它的名字叫‘泮池’,这可是古时学宫的重要象征。”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副研究员史福岭说,泮,是古代的学校。按照礼制,诸侯一级的学校,只能东西面通水,称为泮宫;天子一级的学校,可四周环水,称为“壁雍”。封建科举时代,考中秀才称为“入泮”“入学”,意即进入孔学的大门。

跨过泮池,便到了饰有五脊六兽的戟门,这是明代的建筑。史福岭说,封建社会,要想进入戟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任何人都得将所带兵器、仪仗存放于此,以示对孔子的景仰和敬重。

戟门与大成殿之间的甬道两旁有石碑数通,多为明、清两代的功德碑,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元代《追封陇西郡伯李彬碑》。碑文共有967个字,记录了朝廷官员李谦恭请朝廷追封其父李彬为陇西郡伯的相关情况。碑文由朝廷官员元明善撰写,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书丹。该碑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不仅是赵孟頫晚年的代表作,也是春秋楼景区的“镇馆之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孔子被世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许昌文庙的大成殿因此而得名。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绿色琉璃瓦覆顶。在屋檐上方,“文圣”两字刚劲有力。里面正中是孔子塑像,左右两侧分别肃立着颜回、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塑像。

许昌文庙古建筑群主要文物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完整,文物年代久远、精品众多,历史信息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独特的人文魅力,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1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景观提升,老街焕发新貌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因关羽在此夜读《春秋》而得名。”史福岭介绍,历史上这里被称作关公宅、武安王庙、关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夫子祠、关帝庙。从发掘出来的碑刻来看,现存的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至元年间,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1995年,我市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开启了对春秋楼和文庙古建筑群全面修复的浩大工程。

如今的春秋楼景区外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钟楼、鼓楼、春秋楼、刀楼、印楼、关圣殿等,内院有问安亭及甘、糜二后宫,挂印封金堂等建筑。其西与文庙毗邻,总占地面积30多亩。该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许昌对外展示旅游形象的一个窗口。

文庙前街的南侧是许昌第一个开放式园林广场——春秋广场,这里绿树成荫、花草丰茂,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春秋广场地下停车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该项目完工后,游客游览春秋楼就更方便了。

作为2017年许昌市城市建设“一号工程”的曹魏古城开工后,南大街渐渐呈现出楼榭重重、古巷深深的古城风貌。毗邻南大街的春秋楼景区成为不少外地人来许昌必去的“打卡地”,古老的文庙前街也焕发出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