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子建
核心提示
寇家巷东西走向,长150多米,西起古槐街,东止南大街。据老人们回忆,这里的老户,有三家姓寇的、两家姓计的、两家姓丁的、两家姓李的、三家姓郭的。此外,还有段、徐、褚、王、万几家。按比例说,此巷寇姓并不多,但为什么叫寇家巷呢?据《寇氏家谱》记载:“寇莱公(寇准)居陕西三原县相礼村,十一世孙寇一元初任苏州刺史,后迁升许昌任职,金兵扰乱,守职寿终。四子未归故里,皆于许下户为民。”由于寇家人在此居住,所以小巷便被称为寇家巷。
本期《许昌往事》,请读者朋友和记者一起,走进金地社区,追忆历史,聆听故事。
寇家位于寇家巷东端
金地社区位于魏都区北九曲街中段,属于典型的老城区,人口稠密,商铺林立。这里,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寇家巷,街巷不长,三家姓寇的、两家姓计的、两家姓丁的、两家姓李的、三家姓郭的。此外,还有段、徐、褚、王、万几家。
寇家位于寇家巷东端路北,户主名叫寇应选。此人儿时苦心读书,一心求取功名,20岁时与徐立吾一起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秀才考试,徐立吾得中,寇应选落榜。故许昌有“末棚秀才徐立吾,末棚落榜秀才寇应选”之说。寇应选因科举求名不成,21岁含恨而死。他死时儿子寇福顺才三岁。寇应选之遗孀对儿子管教极严,让其5岁读书,一天不辍,18岁便已通读四书五经。1915年,寇福顺在许昌城内设立私塾,教子读书,直到1940年代末期。
寇家私塾的教规极其严厉,动辄便打学生。据寇福顺的儿子寇子照回忆,其父每天早学时让学生一一背书,自己持教鞭坐在讲坛边,背错一字就是一鞭,每次背书下来,不少学生头上都会被敲出疙瘩。由于他执教认真,教出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学子,许多人都成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丁家位于寇家巷东巷口路南,有丁老五、丁老六兄弟俩,两人都有深宅大院,且都能识文断句,知书达理。丁老五有一子,因病去世,遗有孙子丁子端,从事体力劳动。丁老六也有两子,生活状况不详,其宅邸大部分租给了当时许昌城内有名的点心酱菜铺——三源斋,成为那时候响当当的老字号店铺。
三源斋的酱菜声誉极高
对于现在的许昌人而言,或许大多数人已不知道三源斋了,但在1930年前后,许昌城内的市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过三源斋的点心、酱菜。这家有名的老字号店铺,原址位于寇家巷中段,也就是今天的寇家巷幼儿园附近。
据《许昌文史资料》记载,1930年前后,三源斋在许昌餐饮行业独占鳌头,五香酱菜、豆腐乳和什锦小菜深受广大食客赞誉,尤其是五香酱菜,味道鲜美,声誉极高。
当时许昌城有这样的俗语:“雪里蕻,莫出城;五香菜,三源斋”。由于三源斋的五香酱菜畅销,因此三源斋后院腌菜的大缸就有500多口。至今,许昌城内许多酱菜厂家还沿用三源斋的配方。
三源斋的老板为陈六,慷慨大方,古道热肠,又善于经商,左右逢源,人称六爷。当时,许昌的许多政商要人,都与陈六交情甚笃。郭金斗又名郭清源,与当时的兴隆街富商颜世昌是儿女亲家,时人遂有“许昌财库有颜郭”之美称。他的女儿与颜家联姻,出嫁那天,抬嫁妆的队伍前头已到兴隆街,后尾还未走出寇家巷。据目击者说,细软物品、硬实家什应有尽有,大件小件不下1000件。
《刘志丹》的作者李建彤生于寇家巷
“1990年3月,70岁的李建彤从北京回到许昌,重返故地,访亲寻友,我陪着她来到了寇家巷。”11月10日,许昌文史研究者沈建华回忆起当年见到李建彤时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我国著名女作家李建彤曾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
1919年3月,李建彤出生在寇家巷一户陈姓贫民家中,出生不久即被父母遗弃,后被一位在寇家巷做小生意的好心人李福顺收养。几年后,李建彤又被过继给其姑姑,改名韩玉芝。
在寇家巷私塾读书时,李建彤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后来,年仅15岁的李建彤离开寇家巷,到许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并开始写作,随后,在《警钟日报》发表处女作诗歌。次年,李建彤考入开封艺术师范学校,辍学后,随其姑父去南京,自此,开始了写作生涯。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建彤回到许昌,准备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她先到许昌女子第一小学担任艺术教员,后又奔赴延安,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不久,同刘志丹的胞弟刘景范结婚。”沈建华说,李建彤因为写小说《刘志丹》深受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