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子建 文/图
核心提示
在魏都区西大街道办事处金地社区,倘若问几位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都能说上几个奇闻趣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历久弥新。
10月11日,记者来到金地社区,在长约不足200米的寇家巷徜徉,寻觅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寇家巷曾有两个私塾馆
东西走向的寇家巷长约160米,宽约40米,保留着几间老式民居。
“这条巷子里曾经出现两个远近闻名的私塾馆,就是东、西巷口的两个私塾馆,著名女作家李建彤曾经在西巷口私塾馆接受启蒙教育。”金地社区书记齐晓棠说。
据《许昌市地方志》记载,东巷口的私塾馆,私塾先生是寇福顺;西巷口的私塾馆是许昌名士郭清源敦请一位姓齐的晚清秀才设的。西巷口的私塾馆,启蒙读物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等,学生有四五十人,年龄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六七岁。
除了寇家巷东、西巷口的两个私塾馆之外,当时的许昌城内,还有北大街员举人门馆、南大街全耀甫门馆等。1940年前后,许昌城内的私塾达到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塾馆堂逐渐被政府取缔。
在当时的许昌城内还有多所初级小学,这些小学多数是利用城隍庙等破旧庙宇开办的。奎楼街南头的观音堂初小、北大街中段的汪公祠初小、南九曲街的祖师庙初小等最为知名。
生意人李福顺令人钦佩
金地社区历史上还出现了一位颇为知名的生意人——李福顺。许昌文史资料记载,李福顺吃苦耐劳,在寇家巷西口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兼卖鲜面条。由于其踏实肯干,童叟无欺,生意十分红火。
李福顺收养了一个女儿叫李建彤,李福顺经常救助李建彤的贫苦同学。比如,有人放假没钱买火车票,他慷慨相助;有人没地方住,他把其留在家中,提供三餐。1936年,共产党员李君实回到许昌从事革命活动,李福顺得知他是李建彤的同学后,便让其在家中吃住。慢慢地,李家成为许昌共产党员早期革命活动的根据地之一。
许昌解放前夕,共产党员贺群从延安秘密回到许昌,从事革命工作。由于没有合适的居所,贺群的父亲找到李福顺,李福顺及时为贺群安排了住处,并想尽办法保证贺群的人身安全。
李福顺的人生阅历或许算不上丰富多彩,但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进步人士。
三大奇树引来游人无数
金地社区还有两条有名的街道,即南、北九曲街,这两条街都是笔直的,可偏偏取个“九曲”的街名,这是为什么呢?
许昌文史资料记载,南九曲街西头向南到南城墙处,形成了弯弯曲曲的小水沟,居民将生活废水倒进水沟。周围几条街的雨水也汇入水沟,最后流到南、北九曲街。因此,居住此地的居民,戏说该水沟是“黄河在这里拐了九道湾”,久而久之,就有了南、北九曲街之称。
李太和在《老许昌的城街巷文化》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民国时期,社会活动家王一公来到许昌,原本住在北九曲街,可他一打听,在北九曲街居住的都是山西人,河南人都居住在南九曲街,因此,他决定跟家乡的人住在一块,遂定居在南九曲街。
许昌文史资料记载,南九曲街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杏抱柳,成为许昌城内的一大奇观,吸引了许多游客。
《许昌县志》记载,南九曲街的这棵杏抱柳和榆柳街中段的一棵老榆树、八里桥关帝庙附近的一棵紫薇树,被人称为许昌城内三大奇树。
许昌餐饮名店万福楼
民以食为天。1940年前后的许昌城内,寇家巷中段路北有两家大名鼎鼎的老字号,一家是人人皆知的大饭庄,万福楼;另一家就是有名的点心酱菜铺子,三源斋。尤其是万福楼,生意格外红火,食客络绎不绝,出入其中的非官即贵,给许昌城内增添了许多市井乐趣和烟火气息。
研究许昌文史多年的沈建华在《寇家巷旧事》一文中写道,万福楼的老板是当时许昌城内的商界名流牛万青,其人头脑灵活,好客仗义,社会名流都是他的座上客。
万福楼的馆堂房舍是租赁大户人家计老八的,有十数间,青砖蓝瓦,格外气派。除了门庭、过庭、后庭之外,前后均有厢房。那时候,很多达官显贵在此就餐宴请,彰显的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财力。
万福楼十分重视堂倌的培训。新来的堂倌都要实习一段时间,好吃懒做、腿脚不麻利者,立即被辞退。据说当时有个堂倌叫王天祥,他的独家秘籍就是报菜名,菜名张口就来,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喊得顾客胃口大开。
另外,万福楼所用的碗碟汤匙均来自江西景德镇,洁白如雪,十分珍贵;座椅、托盘等物品均为红漆铺底、桐油敷面,光彩照人。
万福楼最知名的是烤鸭子、五吃鱼等20余种菜肴。烤鸭子采用的是1公斤左右的肥鸭。这种鸭子是万福楼用高粱米喂养成的,肉质鲜嫩,就连开封、南京的达官显贵,也来万福楼买烤鸭子吃。
作为许昌城内一流的酒楼,万福楼是那个时代的晴雨表,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众生的喜怒哀乐。
许昌文史资料记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昌城内的达官显贵很多都在万福楼设宴待客:1941年夏秋之际,当时的许昌烟行会长朱又廉,为了庆贺“英美烟公司盗买地皮”一案胜诉,与30个家烟商在万福楼设宴;1942年,许昌县县长王桓武的长子完婚,在万福楼大宴宾客;1943年秋天,许昌县县长李峰调任襄城任职,离别之际, 40余人在万福楼为其饯行;1944年春季,许昌专属马长官召集郭金斗、徐老大等人在万福楼聚餐。
据《寇家巷旧事》一文记载,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因为募捐演出之事,两次在万福楼设宴,款待宾客。
1947年春天,常香玉受《许都日报》社长王植甫盛邀,前来许昌为该报进行募捐演出。当时,她从西安出发,仅仅带了一名演员马天德。由于人手不够,演员不多,她邀请许昌牗民社团的几个名角助演。为了向许昌名角表达谢意,常香玉在万福楼宴请演员及当地官员、社会名流等各界人士,成为当年许昌文化艺术界的一大盛事。
当天,常香玉不慎感冒,嗓音嘶哑,因故不能到场,便委托其丈夫陈宪章代为敬酒。过了一段时间,常香玉病体稍好,再次在万福楼设宴待客。
万福楼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有关万福楼的故事仍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