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关注

既要“留得住” 更要“过得好”

——市南水北调(移民服务)部门帮扶黄桥移民社区实现10年变迁的调查 □ 记者 王利辉 张铮 通讯员 徐展

黄桥社区莲鱼共养基地 金明涛 摄

滚滚丹水北上,巍巍丰碑屹立。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水近7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累计供水逾430亿立方米,其中,向我市供水11.12亿立方米,受水区域335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超227万。

一泓清水向北奔腾,见证着国泰民安、岁稔年丰,也见证着库区移民的泪水与欢笑、告别与记忆。

我市接收安置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移民涉及3个县(市、区)12个乡(镇),移民安置点13个,搬迁4208户16454人。搬迁以来,许昌市各级政府和南水北调(移民服务)等相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开展移民后续帮扶工作,实现了移民群众与当地融合,生活日益富裕。

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村之一。2011年,192户黄桥群众从淅川来到了襄城——这个距离迁出地300多公里的安置点。

离别故园入新家,10年变化不寻常。黄桥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6850元增至1.85万元,增长1.7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0”猛增至37万元,“家底”更加厚实;建立网格化社区基层治理和矛盾调解体系,搬迁以来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访黄桥、看移民、问生活。我们从一个“微观样本”了解南水北调库区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动人故事。

党建强起来 人心聚起来

10年前,在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黄桥村,当满载移民的汽车缓缓启动时,66岁的郑栓杰把头伸出窗外,回望故乡,热泪盈眶。

10年后的今天,在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郑栓杰一家住上了两层小楼,开起了小轿车。走出家门,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的游园,一点儿不比城市社区差。“黄桥社区变得这么美,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润,离不开党的移民政策好,也离不开社区党支部领得好!”他说。

为了移民迁安,在省移民办的领导下,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移民办)和县移民服务部门及当地党委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搬迁前,黄桥居民的老家离淅川县城50多公里,新家离襄城县城不足3公里,区位优越;考虑到移民子女教育,襄城县委、县政府新建了一所被称为当地“最美建筑”的黄桥小学;在城郊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又划拨出最好的良田,使黄桥居民人均耕地达到1.1亩……

“尽管如此,背井离乡的移民刚来时,还是存在一个过渡期。对环境的不熟悉、对生活的不习惯,让一些人难免忐忑不安。”黄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金明涛说,关键时刻,各级南水北调(移民服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成为最有力的保障。市县南水北调(移民)干部、襄城县、库庄镇机关干部采取分片包干制,深入移民家中,对入迁后的建房办证、子女就学等问题,梳理汇总,专题研究,逐一解决。

社区党支部发挥主心骨作用,先后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摆事实、讲道理,并挨门挨户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移民安置政策,及时稳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们抓党建、强引领,打出了一套完善乡村治理的“组合拳”。

——以精细化网格凝聚党心民心。黄桥社区建立了精细化的网格化管理,党员干部和网格员成为党群互动的“联络员”、化解矛盾的“调解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以“三治融合”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黄桥社区坚持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选出了民主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问题解决在基层”。

——以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黄桥社区全面建立垃圾收集、转运、治理的一条龙处理模式,持续推进乡村绿化、亮化、美化治理,使街道两边绿荫满街、花香四溢。

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在一场场大战大考中,黄桥社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为群众筑起了坚固的“红色堤坝”,也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黄桥社区党支部获评许昌市“四强”村基层党组织,金明涛高票当选襄城县委委员、许昌市八次党代会代表。

产业旺起来 腰包鼓起来

微风掠过荷塘,嫩绿的荷叶随风摇曳;盈盈碧水中,鱼儿穿梭……仲夏时节,“鱼戏莲叶间”的诗意画面,便出现在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的90亩莲鱼共养基地。

“移民后我们发挥自身优势,采用承包经营的方式发展莲鱼共养,荷叶田田、荷花盛开的‘黄桥风景’,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名片’。”金明涛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如

何选择富民产业?

在搬迁安置的第二年,黄桥社区就在市、县南水北调(移民服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集观光旅游和种植养殖于一体的莲鱼共养项目。仅此一项,每年就能给社区集体经济带来15万元的收入,同时可以为移民群众提供15个就业岗位。

秀美宜人、绿色靓丽的田园水景,吸引了各地游客近悦远来。他们又乘势而上,办起农家乐,建了丹江鱼苑餐馆,让具有丹江特色的鱼香味在新迁的土地上飘起。

产业发展,重在有长远眼光。许昌市、县南水北调(移民服务)部门结合实际,利用好移民帮扶资金和优惠政策,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提高移民收入。

在黄桥社区西部,11个钢架构的无公害温室大棚引人注目。大棚外,黄叶满地;大棚内,绿意盎然,每根藤蔓上都挂着翠绿的黄瓜。

这些公开竞标、租赁经营的大棚,每年都能让黄桥社区集体经济多收入5.5万元。

在位于黄桥社区北部的仓储产业园,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这个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仓储区,是市、县南水北调(移民服务)部门协调省移民办支持实施的美好移民村生产发展项目之一,已通过筑巢引凤“引”来襄城县木之轮家具有限公司入驻,每年能给社区带来8万元的租金收入。在这里务工的黄桥社区居民年务工总收入超过40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黄桥社区党支部委员肖春荣说,黄桥社区集体经济项目已达到6个,每年带来的收益稳定在30万元以上。

生活美起来 居民乐起来

夜幕降临,黄桥社区居民陆陆续续来到文化广场,随着节奏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

“在黄桥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一对‘并蒂莲’。”金明涛说,“得益于移民服务部门的持续支持和集体产业的发展,我们每年投入10多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建设幸福美丽的移民新村。”

为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黄桥社区每年给8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300元的慰问金;为促进家庭和谐,社区每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和“五好”家庭评选,并奖励“道德积分”;社区还设立教育奖学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对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作为移民学校的黄桥小学,已连续9年在库庄镇公办小学中教育质量排名第一,教学班不断扩容,吸纳移民子弟和周边村庄学生453人。

“从淅川到襄城,老家新家都是我的家。从2011年到2021年,这是移民融入的10年,也是我们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黄桥社区走出来的大学生金高洋说。

“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更好地展现移民村的特色?社区集体经济如何做大做强?这些都是社区党支部‘十四五’期间关注的重点。”金明涛信心满满地说,“在市、县南水北调(移民服务)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我们将通过产业驱动、文旅带动、市场推动,进一步做强做大社区集体经济,真正让搬到这里的大伙儿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