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龙门村旧事(一)

具茨山下的神奇村落——龙门村

□ 记者 孙江锋

龙门村风景 资料图片

千年葛花树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在禹州、新密、新郑三市交界处,有一个四面环山、中间凸起、形状似元宝的神奇村落——龙门村。该村北靠具茨山,西临皂角山,南望草枯岭,东傍老山坪,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是禹州市辖自然村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村。

此“龙门”虽不是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龙门,却和后人尊称“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有着深厚的渊源。今天就跟随记者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梦回大唐,追寻“龙门”往事。

神医诊治敖广得“龙门”

毋庸置疑,龙门村村名的由来与“龙”有关,且不得不提药王孙思邈。

“据资料记载,孙思邈在禹州的医药典故非常多。他晚年时期辞去朝廷官职,隐居百草云集的阳翟具茨山下悉心研究药典,行医治病,造福百姓。”11月29日上午,无梁镇龙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智强告诉记者,具茨山脚下的龙门村,是孙思邈活动相对较多的地方。

关于孙思邈的典故流传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坐虎针龙”的故事。传说,东海龙王敖广控制着雨水,是司雨之神。某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敖广在空中行罢雨水,搭眼往下一瞧,所见之处七丘八岭十五涧,涧涧流水飞白练,好一副壮观的景象!

于是敖广惬意地躺卧于山丘之上,细细观赏当地景色,竟不知不觉熟睡过去。不料雨后湿潮,一只大蜈蚣竟从石缝底下钻出来,爬进了敖广的耳朵。敖广醒来后头痛难忍,知道孙思邈在具茨山下行医,便化作人形寻其诊治。

孙思邈一搭脉便知来者绝非凡人,观其脸、耳边所留印痕已对病症了然于心。只见他掏出银针朝着敖广头部穴位扎了进去,暂时阻挡了蜈蚣的深入,又从农户家借来一只白公鸡。公鸡一见龙王,不由自主地高声鸣叫。

蜈蚣见银针挡道,赶忙原路返回。谁知刚从龙王耳边露出头儿,就听到公鸡一阵炸雷般的鸣叫,吓得猛一哆嗦,蜷缩成团落到地上。白公鸡一跃而起,叼起蜈蚣吃进肚里。孙思邈拔出银针,龙王的头痛病随之痊愈。

龙王恢复元气后,腾空而起现了真身,朝孙思邈点头作拜,随后在天上盘旋许久才离去。为感激孙思邈的治病之恩,龙王定期到此布云施雨,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百姓把孙思邈给龙王治病的地方叫作“龙门沟”,后被改称“龙门”。

悬壶济世成“杏林”

还有一种说法是,孙思邈治愈龙王的疾病后,龙王便住在此地,天长日久,这里成了龙脉宝地,故曰“龙脉村”。随后,世人口口相传,念转了音,“龙脉”叫成了“龙门”。

当然,龙门村村名的由来只是一个传说。较为可信的说法是,龙门村在具茨山下,具茨山连绵起伏,蜿蜒东南。起伏的山体似有蟠龙之势,五条盘龙首尾相接一直到土龙山口恰似道门,人们便起名为“龙门村”。

“药王孙思邈针龙治病得名‘龙门’的说法是一种传说,但从侧面也证明了我们村的历史很悠久。”王智强说,龙门村西北面的“药铺山”,是孙思邈常去采药的地方;“药铺门”是孙思邈行医治病居住的地方;还有“老虎洞”“良泉”等与孙思邈有关的地理遗址。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医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在龙门村杏林坡流传有这样的故事。

相传,孙思邈隐居龙门村旁骛心智地采集药材,悉心研究药典,村里的人找他治病,他从不收任何报酬。病人痊愈后登门道谢,孙思邈就让他们在其居住地西南方向的山坡上种植杏树,病重者以5棵为准,病轻者1棵即可。慢慢地,那里成了一片长势旺盛的杏林。

桃三杏四梨五年。几年时间后,杏树先后结果,孙思邈让人把黄杏采摘下来换成粮食,用来救济村里的穷苦人家。熟透的杏子落到地上,孙思邈又把杏核收集起来作为药材。

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治愈其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为感恩守护杏林,并充当孙思邈的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这便是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虎守杏林”的典故。 现在,龙门村杏林坡山顶尚存有“老虎洞”遗迹。

村民们说,蔚然成林的杏树历经千年风雨仍郁郁葱葱,最大的一棵“杏树王”竟有磨盘粗细,直径三四尺。可惜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运动中,杏林与建在浅井公社扒村一带的钢铁炉相近,这些杏树无一幸免地都被砍伐掉投进了炼钢炉。种杏树的地方,迄今仍被当地人称为“杏林坡”。

存活千年葛花树

在龙门村北,有一株千年葛花树。该树树藤主干10米有余,粗处一人搂不住,枝藤盘根错节,处于其他树木之上。底部之根部分已腐化成空洞,但仍枝繁叶茂,开花结荚,硕果串串。

生长于山坡的葛花树是一种中药,具有解酒醒脾,止血之功效。用于伤酒烦热口渴,头痛头晕,脘腹胀满,呕逆吐酸,不思饮食。村民们说,将葛藤树皮放在瓦上焙干粉碎,用香油拌成膏,治割耳疮效果非常好。

龙门村的这棵葛花树,据说已有1300余年树龄,虽已逾千年,仍郁郁葱葱、树冠如伞,长势旺盛。到了夏天,盛开的紫色葛花与绿叶交相辉映,盘虬卧龙般的葛藤犹如身披彩带飘然飞天的仙女,成为当地一处美景。

据说,这棵葛花树是孙思邈亲手栽种的。栽种葛花树的原因是为了给卢照邻治疗风疾。

“初唐四杰”的卢照邻患有麻风病,发作起来四肢痉挛,疼痛无比。卢照邻经人引荐拜孙思邈为师,为方便治病追随孙思邈来到具茨山。孙思邈利用葛根活血化瘀的疗效,千方百计调整中药配制、尝试配制新的药方,帮助卢照邻增强体质,改善循环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并取得显著效果。

孙思邈还经常与卢照邻等友人在树下讲学、交流,从天、地、人的自然变化规律,论述人与疾病的关系,阐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至理名言。

许许多多历史传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民间故事。这些传说和遗址由于历史悠久,不宜考究,但正如郭沫若所说:传说也能反映历史的影子。

千百年来流传甚广的“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似乎不仅仅只是偶然的巧合。卢照邻跟孙思邈如何结缘?两人怎成师徒?一代诗人如何沦落到自尽身亡?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让我们一起继续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