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龙门村旧事(二)

诗人卢照邻葬在龙门村

□ 记者 孙江锋 文/图

修复后的卢照邻墓。

卢照邻墓前的“良泉”。

核心提示

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墓地就位于禹州城北的无梁镇龙门村。《禹州志》载:“石楼山东南,下为羊皮岭,又东南五里曰土龙山,其阴曰土门,唐卢照邻墓在焉”。

卢照邻为何会葬在山脉连绵的龙门村?这背后又有什么传奇故事?卢照邻和孙思邈为什么是师徒关系?让我们一起继续探寻龙门村的往事。

修复卢照邻墓,供后人祭拜

11月29日上午,在龙门村村干部的带领下,从龙门村委会出发一路向西,至汽车公园标志处向北,沿山间公路蜿蜒前行几分钟,在颍河河床西岸,一座山包突兀在道路左侧。山包下,一块写着“卢照邻墓”的指示牌立在一旁。

“这是著名诗人卢照邻的墓地,许昌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3月立碑,上面写有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卢照邻墓。”龙门村村委委员尚秋锋介绍说,卢照邻墓位于龙门村和尚家村之间的河溪西岸,墓冢高9米,周长70米,占地约400平方米,由卢照邻墓祭拜台、文化墙、石碑等组成。

记者沿着水泥方砖铺成的小径登至山顶,地势突然开阔,举目四望,群山环抱,林木葱蔚,清幽寂静。真应了墓主人的一句诗:“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据村民们说,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称“卢照邻墓”叫“卢王坟儿”。20世纪80年代后河南卢氏宗亲协会曾多次前来举办祭拜活动。

尚秋锋介绍,早年墓冢上方有两个盗墓贼留下的盗洞。2020年,无梁镇政府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后,出资对卢照邻墓进行修复,掩盖了盗洞,修建了水泥台阶和平台,立起了卢照邻墓碑,供后人祭拜。

卢照邻在“四杰”中年龄最大,比杨炯大15岁,比王勃大16岁,比骆宾王大18岁,算是三人的前辈了。他一生作品丰富,《旧唐书》中载有文集20卷,从宫廷到市井,从山川到边塞,从儿女情长到感怀人生,题材广阔,作品较多。

《全唐诗》录有卢照邻诗2卷106首,绝句、五律、骈文、歌赋,无不娴熟,诗风大气磅礴、粗犷豪放,善于引经据典。《长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佳句堪称经典,与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被誉为“姊妹篇”,被后人吟诵不绝。

因染风疾,拜师孙思邈

这位初唐文坛巨星为何会葬在“龙门”呢?我们不妨粗略了解下卢照邻的生平,从他的诗作中感知他的心路与足迹。有人说一代才子卢照邻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情所扰、因病所困,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凄苦而短暂。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年少时以博学能文名满天下,新晋才子,自信满满,相交满京华,衣袖留书香。少年时的卢照邻在长安“俯仰谈笑,顾盼纵横”,如鱼入水,十分惬意。年纪稍长,就任邓王府典鉴(负责处理文书的官吏)。

邓王好儒学,家里十几车藏书。平日里最喜欢谈论儒家哲理。卢照邻的到来让他非常得意,经常向朋友、嘉宾介绍说:“这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啊!”即“此即寡人相如也”语气中满是骄傲。

卢照邻在邓王府待了十年,后被委任为益州新都县尉。在蛮荒之地当县尉,对一个志存高远的才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卢照邻在县尉的位置上忙忙碌碌却得不到升迁,使他更觉疲惫和惆怅。不久便“因染风疾(疑为麻风病)去官”,回到长安。

在长安,卢照邻遭到诬陷,有人说他的诗词讽刺权贵、影射朝堂。卢照邻就此入狱。后经友人救护出狱,但病情加重,居住在光德坊官舍。当时,唐高宗的侍从医官孙思邈也住在光德坊。

卢照邻所患风疾当属风湿或“麻风病”,一旦发作起来五官歪斜、手足痉挛、痛苦难忍。卢照邻十分敬佩孙思邈的医术、医德和博学,称其“道合今古,学有数术,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肠胃之妙”。

卢照邻虔诚拜孙思邈为师,孙思邈欣然接受。《旧唐书·孙思邈传》中记载: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皆执师弟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前庭有梨树,照邻为之赋,其赋曰:癸酉(公元673年)之岁,余卧疾长安广德坊之官舍。户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思邈居之……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这段话记载了卢照邻在太白山病情加重,投孙思邈处,卢照邻作《病梨树赋》,暗示自己病痛之苦,并问孙思邈名医愈疾之道。

在《旧唐书·孙思邈传》中,记载孙思邈和卢照邻师徒关系的文字占了整个篇幅的2/3,而在《新唐书·孙思邈传》则达到4/5。

心灰意冷,自投颍水而死

孙思邈对卢照邻讲天理与医理、药理与世理,使卢照邻鼓足勇气,经过多年诊治,病情得到控制。后来孙思邈离开太白山,悬壶济世,云游到禹州,在具茨山采药修道。卢照邻跟随而至,迁居具茨山完全是为了治病,他已经离不开孙思邈了。

卢照邻墓前有一泉眼名叫“良泉”,东面是“药铺山”。孙思邈在具茨山常年采药,发现该泉眼的水特别好喝,经过反复使用,煎熬药材效果更佳。孙思邈让人饮用或取回家熬药用,为此人们便叫它“良泉”。卢照邻跟随孙思邈来到龙门村,就在“良泉”附近居住。

在朋友的资助下,卢照邻在具茨山下买地几十亩,凿通颍水支流环绕其宅,继续跟孙思邈养心修道,期盼疾病能愈,并提前修筑好自己的坟墓。《新唐书》本传中曰:“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环颍水闭舍,预为墓,偃卧其中”。

《旧唐书·卢照邻传》载:卢照邻,字升之……因染风疾(麻风病)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服丹)为事。后疾转笃,徙居阳翟之具茨山,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常与亲属执别,随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文集二十卷。

此段记载了卢照邻染麻风病,辞官迁居阳翟之具茨山的事。

孙思邈飘然长逝,卢照邻医病的希望随之破灭。他病情更加严重,心绪每况愈下,一连写下五篇骚体文《五悲》:《悲才难》《悲穷通》《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似乎人间万物没几件事不令他感到悲伤。

医治的希望破灭,卢照邻躺在早已筑好的坟墓里等待死亡。疾病一发,四肢痉挛,他不堪忍受疾病的痛苦,随自投颍水而死。一代诗人,就此辞世。

尚秋锋说,近年来村民在良泉一带清理河道时,曾挖掘出石马、石羊等半成品,只是没等这些东西完成,卢照邻却先行一步。正如有人说,具茨山下照邻墓,龙门村前诗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