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小在内地长大的人,为了圆心中的看海梦,今年十一假期,我和朋友将旅游的目的地定在了海滨城市青岛。没想到,到了青岛,吸引我的不是心心念念的大海,而是那独具特色的青岛建筑。
当列车慢悠悠地晃进青岛站时,还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当我走出车站,突然间眼前一亮——双坡式的屋顶上铺满了橘红色的瓦片,米黄的墙壁,高大的拱门……在清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温柔的光辉。站在广场上,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欧洲小镇。
我搜刮出脑袋里仅剩的地理知识,想象着从广袤的太平洋上吹来的海风,带来大量的湿气,化作丰沛的雨水洒落在青岛的屋顶,雨水顺着屋脊缓缓地滑落。年轻貌美的贵妇人,站在由罗马柱构筑的半开放阳台上,期盼着骑士的归来。一股浓郁的欧式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这里不是中国青岛,而是某个遥远的欧洲小城。
作为一座中国城市,青岛的欧风是否太浓郁了些?
这样的疑惑伴随了我一路,直到我在游览圣弥厄尔天主教堂之余,走进了对面的青岛之光历史建筑展览馆。在看到一众微缩的洋房模型旁标注的信息时,我才豁然开朗——青岛市区的建筑中有很多是由德国人在20世纪初修建的。这时眼前的建筑模型和我脑中历史的记忆重叠在了一起——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就是为了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在胶州湾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德国占据青岛多年,理所应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这就是青岛欧风的最初由来。
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的同时,我也在内心中深深地感叹青岛实在是一座温柔而包容的城市。这些德国建筑承载着青岛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伤痛记忆,青岛也曾试图将这块伤疤剜除,刚刚游览的圣弥厄尔教堂在“文革”时期就曾遭到严重的破坏,但如今它又被重新修复,以最初的样貌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不仅如此,很多德国遗留建筑被巧妙地加以利用,成了医院、公安局、人大、政协等办公场地。青岛的欧风绝非崇洋媚外,而是坦然面对了自己的伤口,将其慢慢地内化、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如今,青岛的很多建筑仿照着最初德国建筑的式样,在顶端构筑起一面又一面鲜亮的红,绿树红瓦,碧海蓝天,相映成趣,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独特且亮丽的风景。
当了解了这一切后,再次置身于其中,我的心也变得柔软了起来。